肥了山羊、瘦了綿羊

 IMG_1560  

明朝的幣制,從形式上看來,有別于宋代的貨幣多樣化,是一種比較完善的制度,施行中央集中管理,有高度的統一性,紙鈔面額的層次也很便利,而又切合民間實用。就算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貨幣制度發展不僅僅是具有開創性,還兼具了金融貨幣發行的基礎。

然而,明朝貨幣發行的不負責任心態相較於宋朝不遑多讓,南征北伐的統一戰爭、百廢待興的工商業發展以及鑄幣原料的貴金屬銅料的嚴重缺乏,種種因素都帶給了中央貨幣「印鈔局」極大的壓力。即便是前朝貨幣危機殷鑒不遠,但也不免重蹈覆轍,幾乎就等於打開印鈔機,日夜不停的印鈔票,在在都減損了紙幣未來的穩定性和流通性,元氣大傷。或許是明朝建國之初,國家財富尚未累積,然而歷史上封建制度,允許朝廷這樣對民間百姓「無理的掠奪」,似乎已經註定了大明寶鈔將來的命運多乖了。

見微知著,首先,紙幣的無限量發行,民間開始對於新舊寶鈔的區別,導致于民生商品購買力不同的意外結果。從史書上的記錄,我們從「倒鈔」這問題的產生,就可知道當時已經有通貨膨脹的跡象了。

在明太祖三年(1380年)這時「倒鈔法」剛剛立法,大明寶鈔也不過就發行5年,民間便紛紛把堪用的舊鈔票,拿來和政府更換新鈔。說穿了,這樣的舉動很明顯的表示當時鈔票發行量已經太多了超過民間實際流通的數量。民間選擇「舊鈔不如新鈔強」的心理狀態。可想而知,當時新、舊鈔票之間的選擇,已發生購買力物價差異的分別了。這期間雖然朝廷曾經先後重申嚴懲使用金銀及私印紙鈔,但也抵擋不住市面上寶鈔大量充斥和貶值等現象。

接著,隨著紙幣發行量不斷的增大(大明發行加上民間私印),民間商品物價逐漸水漲船高,一發不可收拾。僅僅是15年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面額1貫的大明寶鈔最初價值為1000文錢,在江浙沿海一帶只能值250文錢,貶值了75%。次年,舊鈔的購買力又比新鈔再減半,喜新厭舊心態勢不可檔。沒多久,紙幣不值錢之風開始蔓延,除了兩浙外,南方的江西、福建一帶,「民問重錢輕鈔」,紙鈔一視同仁,不如銅錢有價值,1貫紙鈔(官制應等於1000文)只能換銅錢160文,如果按照銅錢購買力評價來計算,用紙幣計算的物價已經上漲了超過六倍還多。

當時的朝野上下本末倒置心態,紛紛責備商民百姓違法濫用「倒鈔法」,就有這麼一說,即便是堪用的舊鈔票,也要「蹂爛以易新」,可見得百姓們是為了維護身家財產不得不為的應變措施了。太祖朱元璋出身于民間,當時也關心民間發出來的聲音,但是他說:「都是一貫,又何必分新舊呢」,並不當一回事。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始作俑者就是他自己,鈔票實在是發行太多了,太祖連同整個官員體系一起掩耳盜鈴,無視於貨幣貶值的真正原因。假使大家都不分新舊鈔票,一視同仁的話,過多的紙幣,勢必變成無論新舊,寶鈔就只有全部一起貶值一途了,更糟的情況還可能來得更快,紙鈔不值野火蔓延。

最後,貨幣措施在朝廷的漠視之下,一錯再錯,雖然朝廷一再重申不准使用金銀交易,認為民間只要金銀不用的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使用紙幣(銅錢的流通遠遠不足),就可以維持物價水準了,但紙鈔依然繼續貶值。政府除了不關心紙幣在民間已經失去信心的事實外,為了堅持紙幣的合法性,比照宋朝的陋規辦事,頒佈法令禁用銅錢,這又是舍本求末的貨幣政策。就在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下令銅禁,因紙鈔的使用受到干擾,大肆吸收民間的銅錢,「鈔法阻滯」,「詔禁用銅錢」,「令有司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銅錢行使。限半月內,凡軍民商賈所有銅錢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棄毀者罪之。」,倘若民間私自使用銅錢的話將會受到嚴重的罰則。這個時候,距離朱元璋坐在皇帝寶座也不過短短的27年罷了。政府不但要求各地方政府強行收回銅錢更換成紙幣,一旦發現不從者,還要送官究辦,可說是政府對於百姓生計民生落井下石,莫此為甚了。自此開始大明寶鈔出師不利給百姓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

但是這樣依然抵擋不住紙幣的跌勢,在這裡可做個實際比較,大明王朝初行寶鈔時,1貫紙鈔可購買大米一石(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斤大約等同於台斤的600克,不是現在大陸通用500公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一石米大約為92公斤左右),不過到了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候,民間用白銀一兩在納糧繳稅時就等於大米四石,但同樣的納糧一石,紙鈔卻需要2500文,這等同於大米上漲了2.5倍了,兩相比較,白銀對鈔票漲價更高達十倍。不可思議的是6年之後,到成祖永樂二年(1403年),物價上漲有增無減,已經上漲到米一石值鈔30貫寶鈔了。

由此可知,貨幣政策別無他法,宜疏不宜賭。毫無節制的發行紙幣形同斂財,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理所當然會肥了山羊、瘦了綿羊,老百姓日子都難過了,又怎麼能夠賺錢養活朝廷呢?無論政府如何強化紙幣措施,都只是自欺欺人,黃金、白銀及銅錢等金屬貨幣價值持續維持穩定,主要原因在於民間對於紙幣的信心喪失,對於提升紙幣的法定地位和價值,卻是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是這也是意味著,即便是紙幣的崩潰,卻沒有帶給明朝政權顛覆性的毀滅,最重要的就是金屬貨幣依舊堅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此時民間識時達變,私底下(地下金融)的金屬貨幣交易流通相當熱絡,商業貿易發展依舊持續著,日子照樣過得去。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