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黃金危機

 黃金  

時序就在1960年代,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沒有較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黃金成為繼美元外的最佳資產,但是黃金時時處於供應不足的情況。

時序在 1960 年代的末期,美國在越戰的軍事動員花費很大,不得加印美元以應付日益升高的軍費。196010月,全球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大家都在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這可是攸關國家利益,當然是會先搶先贏了。

眼看著事態嚴重一發不可收拾了,美國政府請求其他國家予以合作,共同穩定金融市場。但是為了保值,各國政府紛紛揚言準備要拿出自己的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用以自保,外交關係降到冰點。此時,美國政府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防範於未然,這時候查爾斯·肯布斯(Charles Coombs)時任職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總裁,代表美國政府與七大工業國家進行磋商。在此次的磋商會議中包括了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包括美國共計八個國家。

各國雖然與美國有利害衝突和意見分歧,但美元危機直接影響國際貨幣制度,也關係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國採取了協調衝突、緩解黃金擠兌壓力的態度。在美國的強力堅持下,於1961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Gold Pool)的機制。在這個黃金總庫的協議中規定,八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共同拿出2.7億美元的水庫儲備黃金,由英格蘭銀行作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同時,倘若黃金擠兌真的爆發了,各國政府將要補償美國一半的黃金損失做為交換條件,其他國家必須要努力維持黃金水位,而美國似乎占盡便宜。

這種「單邊不對稱」的黃金總庫協議就像是一道大水壩般,其作用是為防止水庫內的水氾濫成災。八個國家繃緊神經嚴陣以待,黃金總庫可以備而不用,只要沒有國家大量兌換黃金的話,大家就都可以鬆一口氣。1964年由於前蘇聯及南非的黃金產量大增,對於黃金總庫而言,毫無兌換壓力,美元危機也暫時得到了舒緩。

然而,墨菲定律”(Murphy's Law)就是這樣說的,該來的還是會來,而且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美元危機就是發生自1965年起,黃金產量大減,倫敦黃金市場價格大幅上揚,加上越戰的爆發,美國軍費開支劇增,國際收支又再進一步惡化,黃金兌換危機聲四起。黃金總庫會員國家必須拿出自己的黃金出售以防止倫敦黃金市場價格上揚,在這同時還要補償美國一半的黃金損失,黃金總庫(Gold Pool)的水壩瀕臨潰堤,就要氾濫成災了。

義大利首先起義,他們風向開始轉換成將持有的美元向美國財政部兌換成黃金,以回補他們在倫敦市場出售的黃金損失。同樣的,從來就對美國沒有好眼色過的法國就更絕了,乾脆就在1967年初直接退出黃金總庫的操作機制。據傳聞這是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直接授意執行的政策。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