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莫非定律

 IMG_1560  

1965年起,全球黃金產量大減,倫敦黃金市場價格大幅上揚,加上越戰的爆發,美國軍費開支劇增,國際收支又再進一步惡化,黃金兌換危機聲四起。但是無論任何事情的發生總是一體兩面的,對蘇聯和南非黃金生產國家來說,黃金的升值就會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大大的受惠了。難怪蘇聯政府的真理報在當時大大讚揚戴高樂的天縱英明和真知灼見了。法國政府的堅持反應出那個年代背景,缺乏對於國際貿易擴張的真正需求,黃金類似原油或是其他天然資源,來自於天然礦脈僅在有限的地區出產,當全球的發展需要擴張國際貿易需求時,黃金儲備永遠不足以對應國際貿易擴張的腳步,貨幣掛鉤黃金確實有其先天上的缺陷。

無論如何,在1960年代時,各國的中央銀行尤其是出口旺盛的國家,為了填補黃金儲備的不足,總要購買其他國家政府債券或銀行存款,包括美元、英鎊、法國法朗等。法國舊事重提,黃金本位制或許並不務實,但也凸顯出了其他解決方案的必要性。

德國的立場就比較務實點,態度上傾向維持現有的制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採取務實政策,無時無刻都要積極表現忠於西方陣營的印象,直接就是對美國的輸誠。卡爾·席勒(Karl Schiller)教授算是異數,於1966年擔任德國經濟部長,不在乎其他政府官員的異議,積極反對美元濫權的態度,跟隨法國戴高樂總統的步伐出售美元買進黃金。諷刺的是,德國當時的情況就如同今日的中國,由於出口帶動的大量貿易順差,德國是全球持有最多美元的國家,出售美元買進黃金的動作,一旦美元失去主導地位而大幅貶值的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德國自己了。

英國政府普遍認為英鎊已是日暮低垂,美元前景黯淡將會跟隨同樣的腳步。早在1962年時英國就重提凱恩斯超主權貨幣班柯Bancor的概念,提議創造一個組合貨幣單位作為中央銀行除美元外的替代儲備,最終可以取代美元。在一定的匯率基礎下此種貨幣單位,各國中央銀行可以自由轉換成流通貨幣。但英國政府的私心顯而易見,企圖以新的貨幣單位來代替已經日薄西山的英鎊,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出現英鎊危機,但當時積弱英國已經是在國際貨幣系統中,很難取得發言權了。

1967年各國的抗議並未給美國帶來太大的壓力和改變,僅是重申美國的立場,承諾美元與黃金的緊密掛勾。同時也採取了一些必要的防範措施:要求國防部的軍備採購以美國商品為主;對外援助款項直接用於採購美國商品;對私人企業海外投資施加壓力,降低他們海外投資的規模;海外債券投資利息所得課稅等等措施。

這些保護措施都已經傷害到自由經濟及國際貿易的流通。這些保護措施得以避免美國加深國際貿易赤字,但同時又想輸出美元以維護美元在國際貨幣的地位,兩者不可兼得,又再一次的走向特里芬難題的死胡同。

不可諱言的莫菲定律也正可以用在美元的身上,「凡是可能出錯的事總是會出錯。」「若缺陷有很多個可能性,則它必然會朝往令情況最壞的方向發展」。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