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難題

圓形貨幣圖_美元   

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讓美國政府得以擁有美元霸權,然而美元兌換黃金固定匯率的夢魘(Triffin Dilemma,特里芬難題)如影隨形。即便是美元已然超發、黃金儲備嚴重不足,根本難以維持美元兌換黃金的固定兌換率(35美元/一盎司),但是美國政府為了維護美元的地位不得不機關算盡太聰明。

瞭解特里芬難題我們必須話說從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和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很快,全心全力的投注在出口及經濟成長上面,進口所需的美元儲備則更是快速累積起來了。時至1950年代,戰後德國加強投資及生產成本的降低,重新啟動出口引擎。法國有樣學樣的努力發展出口,靠著法朗的貶值而順利轉型。這樣的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很豐碩,德國與法國很快的就由戰後廢墟中站起來,經濟復甦的腳步加快了。

然而,儘管在1950年代,美元短缺的問題已經獲得解決了,戰後積弱不振的英國發展腳步卻是舉步維艱,這還要一直到1980年代柴契爾夫人革新才正式步入正軌。發展經濟需要錢,經濟的高速增長、國際貿易的急遽擴張,都必然伴隨著貨幣需求的高速增長。事實上,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美元如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他們以美元為儲備發行自己的本國貨幣,大量的貨幣需求使得美元被大量輸出到歐洲和日本。

客觀地講,戰後美元的大量輸出遍佈全球,一方面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復甦與增長,另一方面對於美國來說,只要源源不斷地印刷美元鈔票就可以從世界各地“買”回巨額實體財富與商品。世界各國經濟快速增長,美元發行規模也相應地出現了快速增長,但黃金增長卻非常的有限。也就是說美元的增長遠遠超出了黃金的增長。美元相對於黃金這樣不平衡增長,但就在布雷敦森林協議之下,美元如金,美元緊釘住黃金在一個固定的兌換匯率,就邏輯來說,一般人都會對於美元的信心逐漸薄弱起來了。

因此,美元應當相對於黃金貶值,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又要求美元必須保持穩定與堅挺。這已經形成兩面刀的困境,國外大量囤積美元,其數額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持有的黃金儲存量,隨之而來的威脅到國際貨幣機制的穩定及國際貿易的不平衡。早在1960年代,美國的海外負債就已超過黃金存量了。當時如果各國中央銀行擠到美國的財政部要求以手上的美元兌換成黃金的話(兌換比例是1盎司黃金=35美元),那就成為是名符其實的黃金擠兌的金融危機了。1960年底,確實有國家如此懷疑而真的去美國政府兌換黃金。

出生在比利時的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早在1947年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準備的研究報告,就警告說道"黃金與美元掛鉤的危機"。之後,他在歐洲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前身)擔任經濟學家,及美國耶魯大學出任教授。就在1960年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一書中指出:“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相對於黃金兌換的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難題。”

這一內在矛盾在經濟學界被稱為“特裡芬難題(Triffin Dilemma,又稱之為刺蝟的難題, Hedgehog’s Dilemma)”。他所提出的解決之道不約而同的與凱恩斯所倡議的班柯Bancor理念相同,主要就是要創造一個全球都能接受國際貿易的超主權貨幣。不幸的是,在他那個年代,美元強勢無與倫比,美國政府當中沒有幾個人買他的帳。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