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重鑄

 

話說剛設立不久的英格蘭銀行擠兌風暴事件,不得不要先話說重頭了。追溯到古羅馬時代,人們就習慣從金銀錢幣上切磨或切下一角,這意味著在貨幣充當買賣媒介使用時,商人逐利導致金屬貨幣的價值重量和成色就逐漸減小了。古羅馬人也不是不知道,他們很快就察覺到市場收到的貨幣怎麼會越變越輕。當他們慢慢地發現貨幣減輕的真相時,就會暗暗地把成色良好、足值的金、銀貨幣儲藏起來,而對外就專門用那些不足值的貨幣。

從這個例子說明:良幣在市場上逐漸減少,壞錢把好錢從流通市場中排擠出去了。中國十世紀北宋年間,銅錢鑄造工藝與品質精良,成為當時各國爭相收購的國際貨幣。當時中國的銅礦產量缺乏,朝廷鑄造銅錢不足,又以銅幣收稅卻只進不出,由於貿易發達大量的銅錢流向海外,再加上富人融化銅錢製造銅器、私人收藏等,民間流通的銅幣遠遠不夠,因此造成了貨幣緊縮,進而引發「錢慌」。四川地區開始使用鐵錢、鹽引、茶引等替代貨幣,甚至發行交子紙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紙幣的產生。這是典型的劣幣逐良幣的實例了。

話說回來在十七世紀末期時,英國金、銀實施複本位制的貨幣系統,這其中包括高價的金幣與相對低價的銀幣。硬幣還是以人工打鑄的,因此當時的鑄幣工藝與品質相當粗糙,有些硬幣圖樣往往歪七扭八地無法精確的對準中心,但這樣的硬幣已成為市場流通的慣例,也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的。事情就發生在十七世紀初期,白銀的市場價格開始揚升(約是在中國康熙二十九年左右,正式清朝鼎盛時期,合理的懷疑當時中國白銀貿易,讓海外白銀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但是當時英國鑄幣廠採購黃金的價格卻高於一般市場的價格,這時候出現了價差了。因此,金塊就大量湧入鑄幣廠,銀幣就在充斥在商品市場裡。

到了 1694 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之際),英格蘭地區真正在市場流通的銀幣是經過切磨或切下一角後,成色和重量不足的銀幣,當時幾乎有一半成色良好的銀幣消失在市場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政府還是接受這種劣幣作為稅賦的支付。當鑄造廠與商品市場之間,黃金價低與白銀價高的價差出現,大量的白銀由英格蘭流向歐洲大陸,這時 銀慌 的結果就刺激民間切磨銀幣,使得成色重量不足的銀幣充斥在一般商品市場裡,即便是鑄造廠手工打造的銀幣,由於工藝與品質粗糙,更造成市場上銀幣質量的好壞難以分辨。在此同時,因為英國鑄幣廠向外購買黃金的價格高於市場價格,黃金開始由歐洲大陸大量流向英國。換句話說,由於金、銀價差的關係,白銀由英國流向歐洲大陸,但黃金由歐洲大陸流向英國。

此時就在 1694 年時,鑄幣廠高價的黃金充斥在英國,很顯然的,但作為小額交換的銀幣卻嚴重的缺乏,而造成惡性貨幣緊縮( monetary contraction ),「銀慌」情況愈來愈嚴重了。這樣的結果,延伸了兩個問題,首先,貨幣緊縮抑制政府的積極參與九年戰爭( 1688~1697 年英國威廉三世帶領聯軍對抗法國路易十四)的軍費需求。緊接著,由於銀幣是作為小額交易的輔幣使用,銀幣的缺乏使得一般民眾日的常生活相當不便利。

此時的英格蘭銀行並未授權介入貨幣市場操作,因此,政府為處理貨幣危機,就於 1694 年設置了「造幣委員會」( Commission on the Coinage )。經過排入議程中大大小小的辯論不斷,最重要的焦點就在於「貨幣單位應該是面額計算、還是貴金屬的重量計價」。委員會中提出了多項不同的建議,其中,財政部長威廉・朗茲( William Lowndes )為代表的名目論者,代表君主和國家利益,贊成貨幣貶值,主張以面額計算,貨幣直接貶值最有利於戰後解決通貨緊縮;以哲學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為代表的貨幣貴金屬論者,代表的是商人的利益,主張以金屬重量為主,貨幣必須表彰十足價值,但這明顯會使國家負擔增加,財政損失較大;而財政部顧問查爾斯・戴夫南特( Charles Davenant )另闢谿徑倡議擴大商業信用;另外,當時的皇家鑄幣廠廠長艾薩克·牛頓爵士( Sir Isaac Newton )則是以科學家嚴謹的態度,綜合了貨幣面額與金屬重量兩者的平衡,他設法達到黃金與白銀鑄幣價格平價( mint price parity )機制。沒錯,就是這位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取得「造幣委員會」的同意,得到最後的勝利。

如同漢武帝的貨幣改革,政府統一貨幣鑄造權成為最終的解決知道。牛頓開始規劃了英國貨幣史上最具爭議的貨幣改革:「貨幣重鑄」( Re-coinage )改革。首先,他強制停用市面上質量不足的錢幣(主要是銀幣),同時,重新鑄造成色飽滿、品質精良的金屬貨幣。為控制這一劣幣氾濫現象的蔓延,政府首創發行了帶鋸齒貨幣,足值貨幣的邊緣都有細小的溝槽。如果貨幣邊緣的溝槽被挫平,人們就知道這枚貨幣被動過手腳,不被接受而成為劣幣,即便是這樣微小的創新,這項偉大的發明直到今天全球硬幣大都沿用這樣設計。

1696 年一月政府宣布新的錢幣修補法令,規定從當年 5 4 日起,那些成色不足的裁減貨幣不再視為法定貨幣,不得在市面上流通;再規定於 6 20 日起,那些貨幣不得作為稅賦的支付使用了。然而,這項貨幣重鑄法案雖然設計良善,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又是另一回事。皇家鑄幣廠並未事先預設真正的貨幣數量需求造成貨幣供給不足,實施之日其所鑄造發行的銀幣僅僅是市場流通數量的 15% ,可想而知災難即將發生了。

帶鋸齒狀貨幣的創新發明對於偽造貨幣確實很有效果,但這卻無法禁止市場上商人的套利行為,金、銀幣的利差還是存在,銀幣依然不斷的流出英國,流進歐洲大陸。就在 5 4 日當天,最恐怖壯觀的場景終於發生了:「銀幣擠兌」,存款戶人心惶惶,大家成群結隊的蜂擁到英格蘭銀行要求兌換銀幣,由於銀行券的最小面額就是 20 英鎊,基本上並不適合作為民間小額交易之用,但這新銀行並不鑄造發行銀幣,才剛成立不到二年的新銀行,結果就遭逢銀行擠兌,應付不及的櫃員只能兩手一攤完全沒輒了。

兩天後的 5 6 日,英格蘭銀行即被強制停止存款戶提領存款兌換金、銀幣( the suspension of specie payment ),這幾乎就等於銀行停止營業了,一直到十月英格蘭銀行收到荷蘭政府的貸款 200,000 英鎊才開始營業,這場危機下來總計約六個月的停業期間,英格蘭銀行才總算得以正常營業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