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劫難逃

 圓形貨幣圖_美歐人民幣  

 

到1931年,銀行擠兌事件在美國各地不斷上演。緊接著,全球金融業也無可避免,紛紛發生流動性問題導致存款戶喪失信心,阿根廷、墨西哥、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埃及、土耳其和英國等如同瘟疫般也都發生了銀行恐慌擠兌。哪裡有銀行,哪裡就有恐慌的存款戶排隊領取現金,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幸免於難。各個國家發生危機的原因不同,但就這樣的全球危機而言,其結果都是相同,那就是民眾恐慌,瘋狂跑到銀行擠兌。有的是由政府挽救危機行動失敗而促成的,而有的剛好是因為政府的挽救危機行動而變得更加惡化,問題同樣嚴重且一發不可收拾。

隨著大蕭條之後,美國的國內產出和消費的急劇下滑,國際貿易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美國紐約出刊的「文學文摘」,在193334出刊標題為「美國總統面對的致命難題」,其中有一段描述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內容,摘錄如下:

        船舶被捆綁在港口,眼見船體已經逐漸腐爛;鐵路旅客列車空無一人,貨運列車完全處在於閒置狀態;企業倒閉連帶了使工廠停工,這時候有超過一千一百萬勞工失業;財政部大樓裡堆置了滿坑滿谷的黃金,然而,由於過去毫無節制的超出預算結果,美國國會陷入數十億美元財政赤字的搏鬥戰場;各地農場糧倉都堆滿了小麥和玉米,棉花市場幾乎停滯,生產過多的糧食作物滿坑滿谷處在滯銷慘況,石油工業削價競爭,礦場關閉更是雪上加霜,導致於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受到拖累而必須去城市到處乞食;數十萬的年輕人漫無目的的沿著公路流浪;絕望無助的農民面對抵押貸款無力還款只能自求多福了。一副百業蕭條的景象宛如煉獄。

然而,高盛公司在這一場災難中也同樣在劫難逃。最終結果總計損失了1千萬美元,另外加上GSTC3百萬美元負債,這對於當時的高盛來是相當恐怖的數據,高盛的基金投資人當然是血本無歸了。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

相較於2007年的次貸危機,高盛公司應該慶幸還能夠存活在華爾街等待機會,並且在美國房地產危機之前,以市場操作方向完全相反,賣空不動產抵押證券化商品,成為次貸危機的最大贏家。但他的最佳拍檔雷曼兄弟在次貸危機中卻一敗塗地而倒閉,百年投資銀行就此消失在歷史塵霾之中了。

無論是1920年的經濟大恐慌、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還是如今國際貨幣毫無節制量化寬鬆資金氾濫,這時候衍生出許多新興市場在沒有實體經濟成長支撐之下的股市大漲,誰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有天知道。

金融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只要能夠存活,沒有人知道誰才是最後的大贏家。我們從高盛歷史為鑒,高盛可以說是美國華爾街金融昌盛的代表,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聯邦準備機構的設立才是美元暗流遍佈全球金融市場的最關鍵力量。

 

本章回結束,待續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