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十回 Fed升息?(八)回首繁華年代話當年

       插圖C_貨幣暗流人民幣不一般  

Fed升息前車可鑒,如今TRF如出一轍,捲土重來未可知。「2004630FED前次的升息短短不到兩周後,就在712日引爆了「聯合投信」事件,幾乎釀成一場無法收拾的系統性風暴,從此改變了台灣投信基金生態。」

 

話說2005年以前台灣債券型基金不但成為明星產品,同時,也是投信公司最重要的獲利來源。債券型基金在2001年時規模不過7,000億元左右,2000年科技泡沫危機FED不斷調降利率,隨著金融市場利率一路往下掉,基金規模一路往上飆,到了20045月,達到最高峰新台幣24,079億元,無可諱言地這是債券型基金創立以來的歷史巔峰紀錄。

由於債券型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投信基金公司所收取的基金管理費就變成相當可觀了。一般債券型基金的經管費用包括了:投信基金公司的管理費(通常是0.35%,亦是主要收入來源)、保管機構保管費(通常為0.06~0.08%)及其他事務費用(如會計師、律師及信評費用等等)。

台灣投信基金公司營收來源主要是依賴基金管理費用,以債券型基金為例,最基本年平均一百億元的債券型基金規模,應收取的管理費收入(0.35%),每年即可達到新台幣35百萬元,非常可觀。一家台灣中小型的投信基金公司,法定資本額僅需新台幣三億元,若其擁有員工在八十人以下,這家投信只要擁有一檔債券型基金,倘若這檔債券型基金規模可以維持在三百億以上,則其每年單就債券型基金所收取的管理費收入,就高達1億零5百萬元,足足可以支應投信基金公司所有的固定費用,包括養活所有員工的人事費用和超高額年終獎金了。

2000年起至2004年中期,台灣債券型基金正處於利率下跌債券大多頭時期,同時在投信基金業者刻意大力鼓吹債券型基金的安全性、高收益、操作靈活、免賦稅的優點,大眾投資人也逐漸的接受同樣的說法。大型國內投信公司之一檔債券型基金規模超過千億以上者,也不足為奇,單單擁有一檔千億規模的債券型基金,它一年的管理費收入就高達了新台幣三億五千元,獲利相當驚人。

在債券型基金之營收基礎穩固、投資績效穩定下,再加上其他類型的基金募集發行,如股票型基金或是其他組合型基金等風險較高的基金募集,就更添加投信基金業的高營收報酬來源了。資本額最低三億元的投信公司,可以創造出高報酬的營收獲利,債券型基金的風糜,也創造了投信基金公司最繁華的年代。

然而,好景不常,債券市場利率並非是永遠走低的,總會有回頭的一天。2004630日升息1碼,正式告別了2000年科技泡沫後低利時代,直到20066月基準利率升抵5.26%,升息期間長達25個月。

台灣投信基金公司經過20047月聯合投信事件,引爆債券型基金結構債風暴後,不但因為基金規模逐漸的萎縮,投信公司為了維持較佳的淨值收益率,用以補貼基金受益人的報酬,通常會降低基金管理費用。

風暴過後,當時投信業基所擁有之債券型基金管理費率,一般就大幅降低至0.10~0.35%之間,投信公司之金雞母(債券型基金)的明星產品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了。隨著結構債事件的爆發及淨值收益率的走低之下,債券型基金營收逐年萎縮,大型投信業或外資基金公司,因為產品的多元化、國際化,得以推出其他創新或利基市場產品,維持良好的營收模式。

但是,對於國內本土的中小型投信公司而言繁華不再,它們從此就處在於相當嚴苛的經營環境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