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翻臉比翻書都快

圓形貨幣圖_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美國以華爾街銀行家為核心的代表團,他們施加的債務負擔壓力無比沈重,進而迫使歐洲各國政府傾盡國庫所有,陷入越來越深的債務泥沼。

緊接著在資金排擠效果影響之下,這還剝奪了它們的產業所需的信貸,限制了它們的出口潛力。唯今之計是美國政府的策略運用,實際上是要削弱歐洲各國的實力,特別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大英帝國的實力,從而奪取世界經濟與貨幣霸權,將英鎊這個世界貨幣趕下歷史舞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24年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畫」新鮮出爐了。道威斯計劃(The Dawes Plan),在1923年由美國提出,用以舒緩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賠款而承受的巨大財政壓力。「戰略平衡」從來都是美國外交與經濟的手段。這樣的全球「美元暗流」政策卻是一用再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馬歇爾歐洲復興計畫」(The Marshall Plan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邊拉攏戰敗的德國,一邊威脅著主要金融霸權對手的英國。美國翻臉無情與戰時協約盟友的態度完全相反,令人傻眼的是,戰後歐洲盟邦眼看著美國轉而保護起德國的利益,華爾街代表們翻臉比翻書都快。其實美國拒絕簽署極度壓榨德國的《凡爾賽和約》時就已表明了態度,到了1921年和德國單方面簽署《柏林條約》恢復兩國關係時,就更加明顯了。美國要求歐洲列強縮減德國戰爭賠款,但是自己卻不縮減戰爭盟國的債務。最終,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畫」不僅大幅削減了德國的戰爭賠款,還將其賠款規模鎖定,不會因世界信用的緊縮與物價的下跌而支付更多的實物。

「道威斯計畫」實施後,美國私人資本「美元暗流」源源不斷流入德國,美國政府成為全世界的最後貸款人。19241929年,德國共得到外國貸款及投資326億馬克,其中美國資本占70%19241931年,德國共支付戰爭賠款約27億美元,而同期德國得到的貸款約50億美元,其中美國向德國提供的是22.5億美元。同時,美國收回戰爭債務20億美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債務收支迴路美元暗流。美元從美國流入德國,德國國家銀行用這些美元向英、法等歐洲戰勝國償還戰爭賠款,法國再用來償還欠英國的戰時貸款,英國和其他歐洲戰勝國又向美國政府支付了這筆資金,清償它們的戰爭債務,最終又流回美國。

而歐洲的債務償付進一步地提高了美國的信貸基礎,使美國私人投資者獲得更多的資本借給德國,從而形成一個規模越來越大資金迴路,此迴路完全依賴於美國政府的資金推動了全球「貨幣暗流」。由此可知,即便是我們熟悉的「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system是讓美元登上全球霸權的關鍵時刻,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的佈局已經提升美元的制高點,別有用心地把美元暗流潛伏於全球貨幣舞台了。

遺憾的是,德國人沒有忘記戰敗賠款的恥辱,於是,恰如凱恩斯所預言的,不到30年,歐洲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很不幸地,又被他說中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