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惹出來的禍

貨幣暗流_編輯6   

隨著大蕭條之後,美國的國內產出和消費的急劇下滑,國際貿易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但是除此之外,由於全球消費力道大幅下滑,各國政府紛紛不遺餘力的提高關稅,減少貿易配額,用以壓制剩餘的需求。在束手無策之下,各各國家高舉著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築起貿易壁壘,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不得不運用貿易保護政策將消費轉向國內生產的產品。

危機風暴核心就在美國,導致商品及糧食價格持續不斷的下跌,東部沿海地區的輕工業從業商人聯手農場地主,共同推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著名的關稅保護法案,並在國會通過。而接著在地球表面的另一邊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則大肆宣傳他在1919年出版的暢銷書《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中所描述的全球化優勢。

同樣的在無其他更好對策的情況下,1931年凱恩斯建議英國政府實施全面關稅,以此作為拉動國內產品消費的最後手段,而這結果使得1932年的普通關稅法案立法通過,從此打響了歐洲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第一槍。不甘於屈居人後的德國,不願自己的進出口貿易居於劣勢,也實施與之相對應的關稅保護措施。緊接著,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的採取行動,例如荷蘭將進口稅上調25%,放棄了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

由於全球消費急速的冷凍,各國不約而同紛紛采取此類措施。1929~1932年,全球初級半成品和制成品的生產一下子就掉了20%,相對應的國際貿易總量也下降了36%。如此一來,在國際貿易融資和貨幣結算方面,對美元的需求也就相應地出現下滑,才剛建立威信的美元國際貿易市場,立即受到嚴重的衝擊。風暴過後,伊爾斯•明茲(Ilse Mintz)統計1930年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風暴的影響包括美國商業活動的退潮、1930年建立的關稅壁壘限制及海外投資潮的衰退,美國對外支付美元債務由1929年的74億美元,大幅衰退到1932年的24億美元,整體下降了67%,美國經濟金融貿易活動幾乎是到了停滯狀態。

在此同時,長期國外貸款的崩潰甚至更為劇烈。美國投資者所持的新的長期外債支付所得到的利息與到其本金,從高峰時期1927年和1928年的每年12億美元降至谷底1931年的不足2億美元,其中在1932年更是只有區區70萬美元。甚至,許多在美國發行的海外債券,都已經是無法支付本金和利息而違約成為壁紙了。由於國際貿易急速冷凍,海外進出口商人不再使用美元購買美國商品,美元的需求頓時消失,所以他們也就不願意再將所持的餘額存在紐約的銀行,美元的國際化普遍性地位,遭受到嚴重的打擊。

192910月紐約股票市場崩盤僅僅是最後一根稻草罷了,然而,1929年美國「大蕭條」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嚴重的破壞力,主要的關鍵就在於銀行體系的嚴重崩壞以及美元過去信心已喪失殆盡。過去美國銀行業不僅為外國政府和企業提供貸款,而且同時還為本國當地的公司、農場主和自治州市提供貸款。而今,它們發現所有這些投資形同泡沫都已成為違約呆帳與壞帳,緊接著,骨牌效應如影隨形演變成為全球金融風暴,一發不可收拾。

 

「欲知詳情如何,且請聽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