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29年全球大蕭條

 貨幣暗流_編輯9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開始烽火燎原,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一旦被激發出來就難以控制,到1931年銀行擠兌事件在美國各地不斷上演。

緊接著,全球金融業也無可避免,紛紛發生流動性問題導致存款戶喪失信心,阿根廷、墨西哥、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埃及、土耳其和英國等如同瘟疫般也都發生了銀行恐慌擠兌。哪裡有銀行,哪裡就有恐慌的存款戶排隊領取現金,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幸免於難。各個國家發生危機的原因不同,但就這樣的全球危機而言,其結果都是相同,那就是民眾恐慌,瘋狂跑到銀行擠兌。有的是由政府挽救危機行動失敗而促成的,而有的剛好是因為政府的挽救危機行動而變得更加惡化,問題同樣嚴重且一發不可收拾。

例如在英國,當政府官員為銀行提供緊急資金援助時,他們很自然的發出了這樣的訊息,那就是他們更強調的是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不重視貨幣的穩定。面對新的美國競爭對手的壓力,大蕭條之前,英格蘭銀行以特別優惠條件向德國出口商提供貿易信貸(credit lines),以強化英鎊的貨幣競爭力。而如今全球金融風暴鋪天蓋地襲來,隨著金融危機逐漸蔓延到德國,柏林德意志銀行凍結債務償付,形同德國政府違約,英格蘭銀行的流動性立即窒息。對於倫敦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來說,這毫無疑問的會形成一個資金缺口,而同樣的對英國英格蘭銀行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來說,也是如此。

在其他情況下,英格蘭銀行會通過提高利率吸引國外資金,以避免外國投資人將英鎊兌換成黃金,造成英國國家黃金準備流出國外的損失。但英格蘭銀行認知到,高利率會使得銀行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讓已經資金嚴重缺乏的銀行業來說將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英格蘭銀行拒絕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給予銀行業提供充沛的流動性。然而金融市場上那些持續追蹤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動向的投資人,很快就發現英鎊貨幣即將貶值的跡象。

基於貨幣保值的本能,但也不排除有些是投機客們,就在英鎊貶值之前,他們接踵而至紛紛將他們在英國的資金轉移出來轉換成為其他外國貨幣,存到國外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保持著既有獨立且嚴守紀律的傳統,依然堅持其不對市場干預的策略。除了19307月下旬兩次小幅上調利率外,它戮力抵抗住了金融市場英鎊貶值的壓力,並未再通過利率手段來捍衛英鎊匯率。接著,920日,英國不得不宣布放棄黃金本位制並允許英鎊貶值。

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顯然是為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決定,但英鎊對黃金的貶值也讓英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了,金融市場對於英鎊的信心開始動搖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