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樂曲

鈔票1_貨幣暗流_圖檔  

 

        歷史上很少在全球知名音樂廳出現過如此快速獲得崇高聲譽且持續不墜的樂曲:安東尼・利奧波德・德弗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年)第九號交響樂曲,又稱之為「新世界交響樂曲」。該樂曲呈現著引人入勝、豐富的新世界全景,管弦樂團興奮的色彩餘音嫋嫋,它似乎擁有著音樂的魔法,充滿戲劇張力、抒情款款的訴說與漫無邊際的震撼力。

19世紀末,1892年德弗札克來到美國紐約,擔任於國立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1893年至1895年)院長一職。他在妻子與小孩的陪同,在1892927日來到達紐澤西州霍博肯市(Hoboken, New Jersey),沒多久他和他的家人就在喧囂熱鬧的紐約市區定居,迷上了這個在各方面都活力旺盛的國家,他就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指揮他的作品哥倫比亞讚美頌(Columbian Te Deum),第一次的公開首演呈現在美國大眾面前。

次一年5月前就完成了這篇巨著「新世界交響樂曲」,樂曲的場景真實地反映出這位偉大的捷克作曲家對美國新環境衝擊的第一印象。儘管有些耳語傳言,不相信他們聽到的作品是真正的象徵美國精神,從任何方面來說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但德沃夏克第九號交響樂曲在紐約首演獲得空前成功。從第一章的音樂景象,我們可以一同想像到18世紀末的美國,如同他遠離家鄉,在肩負著對未知期待心情來到美國新大陸。遠離大海在他國船的船尾邊上,舉目所見一片遼闊無際的土地滑出他的視線,這種緩慢的介紹傳達了很多情感、悲傷、恐懼、懸念還有無窮希望和期待著。

        德弗札克是波希米亞裔的捷克音樂家,追隨同樣是波希米亞裔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年,他的音樂成功發揚了捷克民族文化,和捷克的獨立密不可分,因此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的腳步,盡情發揮波希米亞民謠風。1880年德弗札克拜訪大英帝國,寫下他的第七號交響樂曲造成轟動,在倫敦受到推崇,從此在歐洲享有盛名。之後,短暫的俄羅斯之行,在1891年接受了布拉格音樂學院的教授之位。

然而,因緣際會在1892年時,他意外的收到一封來自紐約的電報,發報人名叫珍妮特瑟伯(Jeannette Thurber),後來他才知道這位是紐約富裕的慈善名媛。電報中指出希望德弗札克能來美國,就任他所創立位於紐約的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之職。由於當時他在歐洲已經享有很高的名望,再加上他那年已經54歲身體開始走下坡,極不願意如此長途舟車勞頓。但是電報結尾中他意外的發現,珍妮特小姐所提供高達1,5000美元(換算成2013年約為384,600美元)的年薪,的確太過驚人,高薪的誘惑力發揮效果,最終,他選擇了走這趟美洲新大陸的探險之旅。

1893年春天,在紐約著手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寫下這部膾炙人口的第九號交響樂曲。他在美國僅待了三年,然而,由於與珍妮特之間的工資爭議紛紛擾擾,以及遠在歐洲他的聲譽愈受重視,此時思鄉情愁也就愈深,促使他決定回到波希米亞老家。德弗札克於1895年離開美國,然而珍妮特小姐所創辦的國立音樂學院也沒有倖存多久,主要還是在於財務困難以及無法得到政府的關心和資助。1929年的股市崩盤以及接下來的經濟大蕭條,各方面的慈善捐款立即枯竭,帶來最後致命的一擊,不久就該學院就停止運作了。

回到歐洲的德弗札克依然持續的創作音樂,直到1904年死於中風為止,留下了大量的未完成樂章。即便最初他並不願意遠來到美國,也無論他是否因為高薪的誘惑而接受任職於紐約,但透過他的視野和音樂天賦,替世上留下了十九世紀末美國新世界的嚮往與繁榮的景象。

他的世紀在北美洲是冒險家的天堂,在那裡機會無窮、一夕致富者大有人在,美洲新大陸充斥著摩肩擦踵的歐洲拓荒者。

 

「要知端倪,且聽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