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十四回 針線街的老太太

 插圖B_貨幣案流金濤銀浪  

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耶魯大學接受了威廉·薩姆納政治經濟學的洗禮,逐漸塑造了自己的思想架構。然而,同一時間英國經濟金融環境也正處在翻天覆地的變革之中,全球第一個真正意義的中央銀行已然在英國悄悄點燃了火花。

英格蘭銀行位在倫敦一條古老的街道,曾是許多商會的所在地。這條街之所以叫做針線街(Threadneedle Street),無法考據,但一般說法是由於一所製針廠的盾徽上所刻的三根針,由此得名。“針線街的老太太”指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暱稱,得名於英格蘭銀行所在街道的名稱”針線街”。而英格蘭銀行正是位在市中心倫敦金融城古老建築的代表,古色古香的風貌從而雅稱「針線街上的老太太」中有目共睹了。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建築作品,承襲著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莊重典雅,也融合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英國人和外國人都信賴這個以英格蘭銀行為支點和基礎的信用體系,金融市場中信用是可以成長的力量,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人們的普遍直覺,英格蘭銀行如同當今Fed的力量神聖不可侵犯,因此就帶有了些許神秘感。

話說從頭,自從拿破崙滑鐵盧戰役(1815年)之後,歐洲進入「百年和平」,成立於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主要業務也從為戰爭籌資轉向一種常態性的經營與管理。英格蘭銀行成立之初的任務是充當英格蘭政府的專屬私人銀行,英格蘭銀行設立初衷與政府國庫有著緊密的關係,政府賦予銀行專屬銀行條款。舉凡政府的債務收付、國庫券(Exchequer Bills)代理發行支付以及其他財政經費的管理等都是英格蘭銀行專屬的業務。

但是為什麼人們最終將英格蘭銀行稱之為中央銀行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家私人銀行除了是政府的銀行之外,更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公共責任,維持金融貨幣市場的穩定。

進入和平時期,英國的金融貨幣體系更加複雜,銀行越來越多,但是位在倫敦金融街上的英格蘭銀行在其中扮演的地位卻愈發重要且地位崇高,從而成為英國乃至於整個歐洲金融體系的「軸心」地位。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鈔幣或說紙幣)也就成為英國的通貨,英格蘭銀行的全球金融「大老」地位也使它必須在危機時刻站出來,維護市場的穩定。

英格蘭銀行財務逐漸健全壯大,它的公共責任也就開始進化了,中央銀行的功能愈來愈有系統的發展進步,十九世紀中它是其他歐洲銀行的準備金保管業務擴大,即便萬般推諉,但它必須賦予「最終貸款人」(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否則英國甚至於整個歐洲金融動盪將會永無寧日。

我們可以想見到,現今英格蘭銀行號稱是銀行的「最終貸款人」,這樣的責任卻是得來不易,導火線又是一場1866年金融風暴的結果。這次是歐福瑞・格尼公司(Overend, Gurney & Company)這是英國十八世紀一家大型私人批發銀行,公司位於倫敦倫巴街65號,批發銀行在當時統稱為「銀行家的銀行」(the bankers' bank)。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時候英國政府必須面對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