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錢慌如影隨形

 

插圖D_貨幣案流金濤銀浪   

根據記載,大宋王朝盛世時期,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員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類似現在的公務員薪資標準法令),宰相、樞密使月俸300400貫,有人據當時大米每石(1石約等於10鬥,也等於92.5斤左右)價格約67百文到1貫文折算的話,得出宰相的月薪幾近新臺幣45萬元(估計約為九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其他福利,如每年的給他們提供暖氣的炭、食鹽、絲綢等等,是漢代的10倍,清代的26倍。除俸錢外,還有祿米,例如正一品官,月領祿米150石,俸錢120貫(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 從九品官,月祿米5石,俸錢8000文,外加每年綿12兩。

宋朝大小官員錦衣美食,生活奢華,做官日子居然過得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即便是北宋真宗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包青天” 包拯,現在看來居然是千萬富翁,薪資高得令人咋舌,這絕不是子虛烏有。因為大宋帝國長期實施「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結果,從開國黃帝宋太祖趙匡胤起尊重士大夫,,這是由於當時的官僚體制加薪加出來的千萬富翁。

除此之外,再以宋仁宗時代為例,當時北宋政府準備將官田私有化,把大量公有農田出售給私人地主和個體農民經營,每畝地在政策推行之初作價約為2540文,而宋初一個中下層級官員的俸祿也不過是為25貫左右而已,但是錢慌現象在仁宗時期已經是普遍現象了。

撇開錢慌不談,兩宋經濟文化在歷史上市繁榮鼎盛的,更是造就了宋代貨幣的創新發展。由於城市、商業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宋代貨幣制度較之前代有很大的創新,貨幣的種類與流通的區域也比較複雜,甚至是目不暇給。宋代也有以金銀為貨幣的,但比重不大,主要是用來作為貨幣平價的基礎(標準貴金屬貨幣換算),而占最重要地位的流通貨幣仍然是銅錢。鑄有年號的銅錢雖非宋代才有,但宋太宗趙匡胤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就鑄有「太平通寶」,當他改元淳化時,還以行、草、楷三種書體,親書「淳化元寶」的錢文鑄造,這是最早的「禦書錢」,亦即是鑄造有皇帝年號的錢幣。在此之後就成為新皇帝登基的慣例了,宋代每次改元都有新鑄年號錢幣發行。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同時流通貨幣種類最豐富的朝代,可說是空前絕後。除了銅錢,同時使用的貨幣還包括鐵錢、金和銀,以及包括茶引、鹽鈔在內的類似“有價證券”及流通“票據”,還有世界上最早流通在四川的紙幣“交子”,更是前所未有的貨幣創新盛舉。

那麼貨幣無論是在種類或是數量上都超級豐富的宋朝,為什麼出現了“錢荒”呢?不同於中國在2013年「620錢慌事件」,緊縮貨幣目的是在管制過熱的信貸市場,具體呈現在影子銀行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並避免金融泡沫不斷的累積,危急整體金融市場發展。然而,在宋朝即使是在鑄錢最盛行的宋神宗熙甯、元豐時期,“錢荒”問題在朝野之間已經是耳目昭彰了。兩宋時期“錢荒”指的是市場上可以流通的銅錢不足,貨幣供給量不足支撐經濟發展,民間“錢尤難得”,街市上的商品因而滯銷,老百姓深受其害。我們不得不追根究底,同樣是錢慌現象,許多學者根據考據研究,總結了兩宋時期的錢慌問題就在於銅錢外流、民間窖藏以及私鑄銅器盛行,這些就是公認造成“錢荒”的直接原因了。

但是,我們現在總算是明白了,宋朝時期鑄錢的數量前所未見,不過當時基礎貨幣銅錢一旦鑄造發行卻是流通速度緩慢幾乎成為一灘死水,在外流通的數量遽減貨幣功能不彰,那更不用說是發揮貨幣乘數效果了。銅錢外流,在某個程度來說還有可能通過絲路以及海運貿易將部分銅錢流回到民間,但是民間窖藏及私鑄銅器將銅錢融化後澆鑄為銅器,則貨幣就徹底消失了。

宋朝壟斷銅礦開採,以防止民間破壞朝廷的貨幣制度,但如果說朝廷大費周章的鑄造銅錢,卻成為民間保值的收藏品的話,那簡直就與深埋於地下無異了,那朝廷又何必費盡心思開採鑄錢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兩宋時期發行再多的貨幣也像死水一般缺氧發臭無魚,結果愈是錢幣鑄造愈多,“錢荒”反而是更嚴重,再多的銅錢都無法彌補貨幣供給需求的缺口,國家財政陷入了惡性循環。

首先,銅錢外流是導致宋朝錢慌的三大原因之一。看盡整個大宋朝代,兩宋都被“錢荒”的陰影籠罩。宋代一向給人以“積貧積弱”的消極不振的印象,但在這裡所謂“貧”其實並不是指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準低下,而是指國家財政收支長期處在於入不敷出。宋代建朝300多年,始終處於異族列強環伺之中,除了守衛國土的巨額軍費開支,戰爭打不贏那大不了給錢了事,不得不向四鄰支付“歲幣”買平安。再加上“錢荒”的打擊,曾經活躍的宋代經濟體,開始逐漸孱弱下去,最終採取了飲鴆止渴的貨幣策略。

中國歷史上的貨幣國際化,並不是從人民幣國際化開始的,古代中國作為東亞地區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體暨貿易大國,早在1000多年前,北宋時期中國的銅錢就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流向世界各地遍及全球,當時就開啟中國貨幣的「國際化」歷程了。

而在海外,來自大宋的銅幣,正如同我們這時候的美元國際貨幣,在海外各國價值超高,銅錢物超所值,實際購買力遠遠超過于大宋國內。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歷史《禁銅錢申省狀》記載中讀到宋代銅幣的海外增值現象:“每是一貫之數,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以是為常也。”宋朝那時期,以貨幣購買力來評量,每一貫銅錢可以換到海外百倍(相當於100貫的價值)的商品貨物的價值,當時是很稀鬆平常的,那是一個國際強勢貨幣的年代。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