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貨幣的特權

 圓形貨幣圖_美元1  

20世紀初全球大蕭條後不久,受惠於英鎊的貶值,英國經濟首先在1932年開始恢復秩序,緊接著在一年之後,美國經濟才開始慢慢的走出谷底。

這也就是說,英鎊之所以能夠重獲國際主導貨幣地位,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英聯邦和大英帝國成員國家,已經習慣將外匯準備儲存在倫敦。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大英聯邦國家來說,這樣做是符合經濟和政治邏輯的,同樣也是一種政治團結的表現。而對於大英帝國成員國來說,這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義務。殖民地會按照外國辦公室或殖民辦公室的指令去做。由於美國缺少這樣一種帝國主義特權,所以,當危機真正發生時,美元並未獲得同樣的國際支持。

但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各種國際交易都已陷入不景氣狀態,而且當時是政治主導經濟,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國際貨幣博弈舞台的主角已經更換了。人們很容易忽略美元已經和英鎊並駕齊驅,成為國際主導貨幣的現實。然而,就在國際貨幣博弈舞台進入了決定性的時刻,緊接著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走進一個不可逆轉且不可改變的事實,美元王朝。

隨著大蕭條之後,美國的國內產出和消費的急劇下滑,國際貿易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美國紐約出刊的「文學文摘」,在193334日出刊標題為「美國總統面對的致命難題」,其中有一段描述美國經濟大蕭條慘烈實況的內容,摘錄如下:

船舶被捆綁在港口,眼見船體已經逐漸腐爛;鐵路旅客列車空無一人,貨運列車完全處在於閒置狀態;企業倒閉連帶了使工廠停工,這時候有超過一千一百萬勞工失業;財政部大樓裡堆置了滿坑滿谷的黃金,然而,由於過去毫無節制的超出預算結果,美國國會陷入數十億美元財政赤字的搏鬥戰場;各地農場糧倉都堆滿了小麥和玉米,棉花市場幾乎停滯,生產過多的糧食作物滿坑滿谷完全處在滯銷慘況、石油工業削價競爭、礦場關閉更是雪上加霜,導致於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受到拖累而必須去城市到處乞食;數十萬的年輕人眼神呆滯漫無目的的沿著公路流浪;絕望無助的農民面對抵押貸款無力還款只能自求多福了。一副百業蕭條的景象宛如煉獄。

無論是1920年的經濟大恐慌、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還是如今國際貨幣毫無節制量化寬鬆資金氾濫,這時候衍生出許多新興市場在沒有實體經濟成長支撐之下的股市大漲,誰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有天知道。

金融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只要能夠存活,沒有人知道誰才是最後的大贏家。我們從高盛歷史為鑒,高盛可以說是美國華爾街金融昌盛繁榮的代表,它曾經在1920年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之際幾乎就快要頃覆滅亡,情勢岌岌可危,但最終卻是挺過來了,更在2007的美國全球金融危機之中以次貸大空頭操作而海撈一筆,大膽的作風令人咋舌。

然而不可諱言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聯邦準備機構的設立才是美元暗流遍佈全球金融市場的最關鍵力量。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