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眼中的世界貨幣:班柯
話說在1944 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美國、英國、法國等組成的同盟國家眼見勝利在望,全球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 New Hampshire)召開了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這個歷史性的會議,美國毫不掩飾地的改變了全球貨幣強權的原貌,從此美元登上了全球最有權勢的國際貨幣了。
英國代表團的智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已經感受到英鎊在全球的地位已然江河日下了,即便如此,他依然深思熟慮英國的利益,提出了一個國際清算同盟(the Clearing Union)。在他的設計之下,首先由清算同盟發行統一的世界貨幣,凱恩斯把這種世界超主權貨幣稱為班柯(Bancor)。然後各個國家的央行以所持有的Bancor進行國際貿易進口商品及發行本國貨幣,並維持本國貨幣與Bancor之間的確定匯率結算比例。最後,各國之間再以Bancor結算各國的貿易差額。這實際上就像是一個兩級中央銀行體系,清算同盟充當了世界級中央銀行,它與各國央行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國中央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之間的結算關係。
在此架構下,凱恩斯的箭頭直接朝向美國政府,明白的射向蓄勢待發的美元強權箭靶。由於國際清算同盟帳目上所發行的是固定的貨幣(Bancor)總數額,因此有效的避免任何一個國家無限制的擴張國際收支貿易赤字。相對的,國際清算同盟也不鼓勵其他國家長期的擴張國際貿易順差,過多的順差必須繳交其中一部分的Bancor或其他國貨幣給國際清算同盟,這就類似於繳交貿易稅,借此達到全球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此地無銀三百兩,英國現在最擔心的就是,美國政府憑藉著國際貨幣的強勢地位和信用,毫無節制的擴大國際貿易的規模,造成全球通膨的隱憂,損及其他國的利益。單就從這一觀點來看,英國政府的先見之明的確是不無道理的。
美國政府的談判代表則由當時的美國副財政部長亨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擔任。有意思的是,懷特是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忠實信徒。儘管懷特本人非常崇拜凱恩斯,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國家利益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懷特生長在波士頓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並待在哈佛擔任助理教授。
1934年懷特開始進入政府機構工作,首先在財政部任職,主要工作為經濟分析師,慢慢的爬上了財政部長助理的職務。過去的學經歷背景及專業培養,懷特表現出聰慧敏捷的反應力,在這場貨幣角力戰場上,讓他足以應對如此快速多變的國際經濟情勢。他在財政部的長官稱許的說他為:他是個超乎異常的精力旺盛、反應靈敏且充滿智慧的部屬。凱恩斯則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說:”懷特算是在美國財政部內具有建設性頭腦的一員吧”。以凱恩斯擁有的聲望和地位,這樣隱含著帶有讚許的褒義詞說法也算是一種被動式的稱許吧。意志堅強接近固執的個性,懷特對於國際貨幣系統也有深入的了解,他曾經寫過有關1880年至1993年法國法朗的比較。畢竟美國人都是從歐洲移民過去的,他們對於歐洲老師凱恩斯的這一套太熟悉了。
然而,更重要的是行勢比人強,以當時國際間彼此局勢的強弱,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與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懷特持有美國強大的軍事、政治與經濟的尚方寶劍,早已決定這場博弈的勝負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