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上第一次的走出去

 清明上河圖_清院本  

        當我們打開明朝的歷史,那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亮眼的海洋霸權時代。

鄭和是十五世紀初葉著名的航海家,出身雲南貴族,篤信伊斯蘭教,幼年被明軍虜獲而閹割,此後入宮成為太監。因緣際會造就了世界偉人,永樂會指派鄭和出使西洋,這當然是出於對鄭和的信任,因為鄭和不僅是親信太監,而且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他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期間,受到永樂皇帝的命令,率領當代規模最大船隊出使西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創舉,同時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這也成為最為後最為世所矚目的大事。鄭和七次遠航,前後共經過以及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在流傳故事中經常聽到,由於明成祖朱隸是以清君側、討伐奸臣的名義打倒建文帝,建立了永樂政權,史稱「靖難之役」。但王朝建立了,對於廢帝的失蹤以及遺臣散落各地,卻總是不放心,據說,他會派遣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又有一說是,由於鄭和是篤信伊斯蘭教義的回教徒,他下西洋的最大的動力來是為了到麥加朝聖,一償宿願。《明史鄭和傳》中說道:「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因此,宣揚明朝大國國威、建立朝貢體制、拓展海外貿易、開闢新航道、尋找建文帝等等,或許這些都是鄭和出使西洋的原因吧。無論如何,傳說通常是不可考證的,成祖與鄭和的搭配,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功業,這是無法磨滅的。

更有意思的地方是,關於鄭和這個人的歷史評價,東西方在主觀的評價上有很大不同,幾乎是南轅北轍。西方世界對於千年以來影響世界的百大偉人排名中,中國共有6人上榜,令人意外的是,其中鄭和名列第一。更有美國著名媒體,《國際先驅論壇報》為此評論:當年中國統治者沒有根據鄭和海洋思想和實踐繼續推進中國的海洋事業,沒有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轉變為商業化、外交化的貿易和知識國家,留下了自給自足、孤立狀態,成為歷史的遺憾。換句話說,假使不是因為統治者的短視,中國早在16世紀就稱霸全球海洋了。雖然這是令人扼腕的歷史事實,但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說說鄭和下西洋開創國際化的意義。

        首先,鄭和在永樂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時,已遙遙領先歐洲海洋大國之前,鄭和開創了世界地理的發現時代。相較於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到達美洲,鄭和提早了87年;又比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1497年時,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提早了92年;更是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15211522年)環球航海還早116年。在此同時,使得中國在海洋權、海上貿易、航海技術、艦隊規模和實力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從史料記錄來看,他當時率領的遠征船隊,每次出航都包括了有寶船63艘,每艘寶船都有8000噸重,船身大小相較于現代的標準足球場,足足有一個半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馬船、戰船、坐船、糧船以及水船等大大小小共計200多艘,總共搭載軍隊、兵馬、工匠等27,800人,每次下西洋都以這樣的海軍艦隊軍容,浩浩蕩蕩的遠赴重洋。以當時東西方海洋實力比較,鄭和艦隊的實力不但是遠遠超過了亞洲各國的水師,甚至是超過了歐洲各國海軍的總和,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與軍力來說,這一點都不誇張。

        接著,鄭和出使西洋,除了是要宣揚大明帝國的強盛、宣揚永樂盛世的外交政策外,更是明成祖朱棣打開國門「走出去」的海外貿易政策。鄭和下西洋期間,消滅東南亞橫行海盜,維護了海上貿易安全,同時也開闢了新航線,大大地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雖然當年詳細記載了鄭和七次下西洋全部過程的官方資料,據說是在成化時期(1468年至1487年)被當時任職兵部的劉大夏給焚毀了,然而,即便是被劉大夏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另有一說是劉大夏只是把資料藏了起來,反而是被乾隆編修明史後,按慣例給燒光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明代散落的筆記或著述以及海外遺留古跡資料中,瞭解到一些蛛絲馬跡。

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鄭和出使艦隊並會不禁止船艦官兵們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貿易交換,這算是給遠征軍官兵們一種很務實的福利,提供他們貿易走出去的附加價值。他所行經的國家,商品經濟的貿易發展都深深受到中國的影響,例如,蘇門答臘「國中一應買賣交易,皆以十六兩為一斤」,當地為了方便與中國商人交易,甚至連中國貨幣的單位計價制度,他們也都欣然接受,為此,鄭和還特帶領中國鑄幣工匠,前往麻六甲地區,「以鬥錫仿鑄類中國銅幣之錫幣」,鄭和以文明的中國工藝,毫不藏私地幫助當地人鑄造「錫幣」。

事實上,鄭和下西洋所行經的國家,在民間百姓對於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每到一個港口,當地人們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會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顯得異常熱絡,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商品是多麼受到當地喜愛的。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商品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按照十世紀初阿拉伯商人伊本霍達伯(Ibn Hurdādbih)記錄旅居中國的阿拉伯商人親身見聞所撰寫的《郡國道裡志》以及《世界志》等書中的記載,距離鄭和下西洋600年前的胡椒與蘇木香料,在中國甚至於歐洲都是比黃金還要貴重。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