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銖錢

 五銖錢  

英國的經濟學家兼商人湯馬士·格雷欣(Sir Thomas Gresham 1519~1579年)早在十六世紀中就以他優異的商業經驗和對於歐洲各國貨幣匯率之間的精算計較,的確是高人一等,人們稱之為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但即便如此,若說他是最早發現「劣幣逐良幣」現象者,那就是言過其實了。中國貨幣史上劣幣逐良幣現象層出不窮,比宋朝更早之前的漢朝就已經出現過全世界最早的案例,並在漢武帝的貨幣政策中就成功解決了劣幣充斥、良幣退位的貨幣問題了。。

西漢朝代賈誼(約在西元前200年~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可說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才子,卻如彗星般短暫的照亮中國歷史洪流,賈誼一生只活著有33個年頭,然而他留下來了永遠的智慧之光,影響是淵遠流長的。18歲的他就能頌詩書且善寫文章而聞名於當代。

早在公元前175年還在求學年紀,賈誼就曾說:“上挾銅積以御輕重,錢輕則以術斂之,錢重則以術散之,貨物必平。”“斂”指減少貨幣流通數量,“散”指增加貨幣流通數量。國家只有根據貨幣流通現狀,適時減少或增加流通中貨幣數量,才能保持商品價格的穩定。貨幣數量論在中國第一次被提起,而這樣的理論卻是出自於如此年輕的學子,只有橫空出世的神人才能這般的超凡入聖了。然而,現代貨幣數量理論(QTM, Quantitative Theory of Money)的概念始於16世紀。由於黃金和白銀不斷地流入,從美洲到歐洲各國紛紛鑄造成金銀錢幣,政府釋出大量的錢幣流入市場,從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上升。這樣的結果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英國經濟學家亨利·桑頓在1802年發表文章說,各國鑄造錢幣承擔了更多的資金注入市場,反而導致於更氾濫的通貨膨脹,他的批評是增加貨幣供應量並不一定意味著增加經濟產出,現代貨幣數量理論與中國漢朝時期賈誼的貨幣論述如出一轍。

然而,在中國到了西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即位,22歲的賈誼便踏上了仕途,成為西漢朝廷中的一員年輕官員。漢文帝七年(173),賈誼對政事十分關注,而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如《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名篇,卻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時年僅33歲。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成語「捨本逐末」,這就是來自於他所寫的「論積貯疏」中的「背本驅末」,當時的大量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而去從事末業,反過來他們這些人又“多食農人之食”不進行生產的同時就消耗和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糧食。以現代的經濟術語來說,那就是許多有錢人並沒有積極投資實體經濟發展,如製造業、文創等等,卻大量炒作於房地產、古董或珠寶,這無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壯大,以當時僅是23歲的年輕官員,已經有此見識,不得不令人打心裡佩服了。

而賈誼對於當時的貨幣理論也有重大的貢獻。漢代時期貨幣多變,鑄幣權一度更動無常,有的農民為了利益參與私鑄、盜鑄貨幣。民間私鑄和盜鑄貨幣的情形頻繁。私鑄錢幣的氾濫,結果錢幣的成色輕重不一,亦即是"市肆異用,錢文大亂",無可避免的造成貨幣的混亂,嚴重影響民間錢幣的流通。因此,當時賈誼對私鑄劣幣的弊病痛心疾首。賈誼認為私人鑄錢將陷民貧苦;錢幣擾亂了貨幣市場,不利於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政策。在貨幣論述中他說,農民違背了以農為本,卻忙於私鑄、盜鑄錢幣,其結果是「奸錢日繁,正錢日亡」,這句話最直接的意思轉達就是:劣幣逐良幣。

而賈誼所謂的「奸錢」就是劣幣;「正錢」也就是良幣,這就是以他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了「劣幣逐良幣」社會現象。他認為造成以上禍害的根本因素就是銅錢做為貨幣流通工具散布於天下,一般農民百姓很容易取得或儲藏起來,由於銅錢價值高使得人們不事生產卻有利可圖。所以他主張將銅收歸國家管理,也就是說,國家要從造幣的原料上進行壟斷開採,不讓銅材流入民間,同時不准私人開採銅礦。賈誼的貨幣主張是以實現貨幣制度的統一和穩定為目的的,反映了當時已經混亂二十餘年的貨幣流通實際情況,提出了立法錢、正錢的概念。

賈誼統一鑄幣權的理念雖然並未在當時獲得朝廷的採行,但在百年之後,漢武帝即位統一鑄幣權付諸實現了。由於鑄幣混亂,民間農民宵小私鑄與盜鑄行為愈發猖狂,幾乎是鑄幣以謀大利人人唯恐天下不亂,私鑄成為社會上普遍現象,劣幣充斥市場導致物價飛漲,米價動則需要萬錢,百姓苦不堪言,政局不穩。眼看事態愈來愈嚴重了,漢武帝因此明令廢止以前的各種錢幣,下令天下如非三官(亦即是均輸、鐘官以及辦銅三官)所鑄的錢幣不得流通,同時也規定了刑責,違反規定者死罪。終於,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鑄「五銖錢」,錢幣形式外圓內方,刻著有五銖文字,史稱「元狩五銖」,又稱「武帝五銖」,是中國最早的統一規範的銅錢貨幣了。

漢武帝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把貨幣的鑄幣權統一在國家統治者手中的皇帝,他開創了中國貨幣發展史「五銖錢」的先河。這種外圓內方的形式,大小輕重的適中,後世廣為流通,還影響到鄰近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印尼、緬甸等,至今我們看到泰國的貨幣仍沿用“銖”為貨幣單位。然而,十六世紀大英帝國的中央銀行才剛成立不久卻已經深陷在劣幣逐良幣的困擾中。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