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危機
1960~70年代美國持續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其中尤其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言辭最為激烈,他認為,美元享有過分「囂張的特權」,它的國際收支赤字實際上無需糾正、債多不愁,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可以用印製美鈔的方式來彌補;而其他國家,一旦發生了赤字,只能採取其他經濟調整措施,蒙受失業和經濟增長下降的痛苦,又只能省吃儉用地節省外匯,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情勢又如同於美國與新興市場的中國、印度等,這接迎頭趕上的經濟發展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歷經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後,為了挽救經濟,提振景氣,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以量化寬鬆的政策,面向全球狂灑美元,造成美元的大幅貶值,全球政府及投資人又開始對美元失去信心了。果不其然,在200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講話中提及國際儲備貨幣存在的特裡芬難題,進而提出以超主權儲備貨幣替換主權儲備貨幣的構思。從這一刻開始,人民幣國際化的議題漸漸的浮出檯面,特里芬教授的話,現在總算是全球都在聽了。
當今的情勢相較於1960年代,最主要的差異在於:1960年代美元獨強,其他貨幣別無選擇,只能唯美元馬首是瞻。而今日全球現有較多的強勢貨幣得以選擇,歐元、日圓、人民幣,甚至新興國家的印度盧比等,各國外匯存底的資產不在侷限於美元儲備,而以通稱一籃子貨幣取代了。因此,在國際貨幣穩定機制以不影響匯率的巨大波動之下,各國中央銀行可以漸進式的調整外匯儲備,以達到最佳資產組合的目標。
美國在布雷頓森林協議上的意氣風發占盡優勢,想必是未來享用不盡的財富。對於這些不滿情緒,美國始終置若罔聞,不願意為此付出調整國內經濟的代價,來減少國際收支的赤字,依然對發行美鈔樂此不疲。其原因在於,美元可以用於國際貿易收支,因此,只要印鈔機一轉,不但能夠輕而易舉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國家的商品和勞務也可以跟著滾滾而來。這樣的好處,倒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60年代,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沒有較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黃金成為繼美元外的最佳資產,但是黃金時時處於供應不足的情況。在 1960 年代的末期,美國在越戰的軍事動員花費很大,不得加印美元以應付日益升高的軍費。而在 1970 年時,美元真正能兌換黃金的比率降低到只有 22%,各國對美元的前景都不是很看好。假如其他國家共同約定不將美元兌換成黃金,國際貨幣機制或許可以維持一定時間的穩定,等待後續解決之道。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黃金的匱乏,各國對於美元兌換黃金的價值,開始產生懷疑,認為這是種美國政府的欺騙行為,果不其然黃金開始大幅上揚。1960年10月,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大家都在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這可是攸關國家利益,當然是會先搶先贏了。
時序就在1960年代,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沒有較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黃金成為繼美元外的最佳資產,但是黃金時時處於供應不足的情況。與此同時,在 1960 年代的末期,美國在越戰的軍事動員花費很大,不得加印美元以應付日益升高的軍費。1960年10月,全球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大家都在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這可是攸關國家利益,當然是會先搶先贏了。
眼看著事態嚴重一發不可收拾了,美國政府請求其他國家予以合作,共同穩定金融市場。但是為了保值,各國政府紛紛揚言準備要拿出自己的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用以自保,外交關係降到冰點。此時,美國政府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防範於未然,這時候查爾斯·肯布斯(Charles Coombs)時任職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總裁,代表美國政府與七大工業國家進行磋商。在此次的磋商會議中包括了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包括美國共計八個國家。
各國雖然與美國有利害衝突和意見分歧,但美元危機直接影響國際貨幣制度,也關係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國採取了協調衝突、緩解黃金擠兌壓力的態度。在美國的強力堅持下,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Gold Pool)的機制。在這個黃金總庫的協議中規定,八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共同拿出2.7億美元的水庫儲備黃金,由英格蘭銀行作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同時,倘若黃金擠兌真的爆發了,各國政府將要補償美國一半的黃金損失做為交換條件,其他國家必須要努力維持黃金水位,而美國似乎占盡便宜。
這種「單邊不對稱」的黃金總庫協議就像是一道大水壩般,其作用是為防止水庫內的水氾濫成災。八個國家繃緊神經嚴陣以待,黃金總庫可以備而不用,只要沒有國家大量兌換黃金的話,大家就都可以鬆一口氣。1964年由於前蘇聯及南非的黃金產量大增,對於黃金總庫而言,毫無兌換壓力,美元危機也暫時得到了舒緩。
然而,墨菲定律”(Murphy's Law)就是這樣說的,該來的還是會來,而且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美元危機就是發生自1965年起,黃金產量大減,倫敦黃金市場價格大幅上揚,加上越戰的爆發,美國軍費開支劇增,國際收支又再進一步惡化,黃金兌換危機聲四起。黃金總庫會員國家必須拿出自己的黃金出售以防止倫敦黃金市場價格上揚,在這同時還要補償美國一半的黃金損失,黃金總庫(Gold Pool)的水壩瀕臨潰堤,就要氾濫成災了。
義大利首先起義,他們風向開始轉換成將持有的美元向美國財政部兌換成黃金,以回補他們在倫敦市場出售的黃金損失。同樣的,從來就對美國沒有好眼色過的法國就更絕了,乾脆就在1967年初直接退出黃金總庫的操作機制。據傳聞這是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直接授意執行的政策。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