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制度三箭齊發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都鑄造自己貨幣,儼然大家都有要稱霸群雄逐鹿中原的決心,但這些過渡政府最終都是曇花一現般,各種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服在大明朱元璋的統一貨幣。大明王朝276年之間,錢法多次調整,貨幣的變革一直都是許多歷史學家很重要的課題,更值得我們當代做為借鏡的重要史料。
按照明太祖的構想,是準備發行一種由中央政府統一印刷,並在全國發行流通的紙幣。劍及履及的明太祖於是就在洪武七年(1374年)設「寶鈔提舉司」作為刊印紙幣的主管單位,除了始終集中由中央政府統一監督、管理外,其防偽功能和發行亦不可少。
即便是以現代的觀點來說,當時貨幣發行的分工製造流程相當的科學,「寶鈔提舉司」之下設有「鈔紙」及「印鈔」兩個局,和「寶鈔」、「行用」兩庫。而其中,「鈔紙」及「印鈔」兩局,是為防範紙鈔的偽造,以特殊的造紙工藝製作寶鈔用的紙張以及印刷技術。「鈔紙局」是使用自宋朝發行交子之後進一步發展技術,採用特殊的桑樹皮精煉而成;另一方面,「印鈔局」則更是採用了精心設計的雕刻技術及墨水,如雕刻一大段文字和各種圖樣,極盡可能地避免偽造者以依照寶鈔原樣刻印模仿。另外,「寶鈔」及「行用」兩庫,顧名思義就是儲存印製完成但尚未發行的寶鈔庫房;以及管裡發行作業的單位了。很快的,大明寶鈔就在政府用心規劃之下,發行了全世界最大張的紙幣,這裡說是最大那是一點都不誇張,這時候寶鈔紙幣的寬達到20公分左右,而其長度足足超過30公分,一般人持有紙幣時必須細心的折疊好,才能夠方便攜帶外出避免磨損了。
緊接在來年,中書省就奉命刊印「大明通行寶鈔」(簡稱「大明寶鈔」)。明朝的紙幣,面額有五種,包括100文、300文、400文、500文及一貫(=1000文)。依照銅錢本位官制,寶鈔每貫等於1000文,或是白銀一兩;4貫則等於黃金一兩。於此同時,由於紙幣最小單位是1貫,相當於1000文錢,因此就於洪武八年正式規定支付額度範圍,簡單的說,就是民間尋常交易、換鈔的規定,例如新臺幣紙幣最小面額為100元,百元以下就必須使用錢幣了。明初朝廷為方便起見,100文以下的交易則使用銅錢(「一百文以下,則止用銅錢」),也就是說,銅錢基本上用於小額交易。既然規定基本上是使用銅錢本位制與紙幣為代幣同時發行,金銀只可以用來領用鈔票,換句話說,金和銀貴金屬不作為民間交易媒介,只能照官價賣給政府換取鈔票或銅錢使用。洪武十年(1377年)再一次重申,100文以下的數目必須用銅錢支付,「鑄小錢(銅錢)與鈔兼行」。十三年(1380年)廢中書省,就改由戶部造印紙鈔。
不僅如此,紙幣為主的貨幣政策受到朝廷再一次統一化與簡便化,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發行小面額寶鈔紙幣,共分10文、20文、30文、40文及50文等五種,這樣一來,紙幣的種類原則上已經是完整的發行幾乎可以替代銅錢,完全符合交易流動性需求了。接下來,強化紙幣的中流砥柱地位,洪武八年及十年兩次都特別指出,民間繳交商業稅及各項雜稅給朝廷時,規定銅錢與紙幣都可以繳交,但是銅錢只占稅額的三成、寶鈔必須占七成。「凡商稅、諸色課程(指各項雜稅,如鹽稅、酒醋稅、冶礦稅等),錢鈔兼收,錢十之三,鈔十之七」。為了推行紙幣流通,當年就先停止寶源局鑄錢,接著再停閉各地區寶泉局鑄造錢幣。由此可見,明代推廣寶鈔法定貨幣的決心不遺餘力了。
不同於宋朝交子、會子,大明寶鈔的發行是不分屆,也就是說,發行後並不是按固定年數回收舊紙幣,但是准許民間「倒鈔」(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下令「以鈔用久昏爛,立倒鈔法,令所在置行用庫,許軍民商賈以昏鈔納庫易新鈔」),也就是說,民間可以把不堪使用的鈔票,拿到官府去更換新鈔,這樣的機制,其實已經很接近現代貨幣的發行方式了。
大明王朝建國之初的貨幣制度,包括發行紙幣、銅幣為輔,再加上政府貨幣法令的推出,三箭齊發,至此,紙幣可說是替代了錢幣的完整功能,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尺度計算(Unit of accounting)、以及價值儲藏(Store of Value)。明朝的幣制,從形式上看來,有別于宋代的貨幣多樣化,是一種比較完善的制度,施行中央集中管理,有高度的統一性,紙鈔面額的層次也很便利,而又切合民間實用。就算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貨幣制度發展不僅僅是具有開創性,還兼具了金融貨幣發行的基礎。假若不是因為朝廷後來的不負責任,眼界過於短視,過量的發行紙幣,引發通貨膨脹、民怨四起的話,大明百姓肯定是不輸前代,享受著物價穩定的生活品質了。然而,最初貨幣制度的設計完善,並不表示一定能夠開創歷史先河,接下來的作法就堪稱敗筆了。
洪武初年,全國統一戰爭還沒結束,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對外蒙古人還想要東山再起,盤據雲南頑強抵抗。首先,太祖的統一大業,持續不斷地南征北討,財政需求萬萬不可少,銅幣鑄造又是處在缺工缺料的窘境,制度完整又方便印製發行的寶鈔,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向百姓斂財的最佳選擇了。因此,朝廷毫不在意地大量印製,採取無限量發行紙幣政策,前朝貨幣危機殷鑒不遠,福不重至,禍必重來,這是最根本的弊病。
接著,寶鈔是朝廷專屬發行(民間私自印製者罪之),並強制流通的不兌換紙幣(紙幣發行,但朝廷不以金銀或銅錢回收紙幣);同時,朝廷金庫空虛,發行紙鈔卻又不設置黃金、白銀或銅錢準備金,用來強化民間對紙幣流通的信心。不僅如此,朝廷禁止民間私底下交易兌換金銀,只允許民間持金銀向朝廷交換紙鈔,各種各樣的貴金屬只進不出,相當於政府的斂財理直氣壯,印鈔票換資產。除此之外,朝廷財政政策方面,一方面稅收可以錢、鈔都兼收,另一方面,官員薪水米糧也都發給大明寶鈔。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話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