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特里芬難題

圓形貨幣圖_美元1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經濟快速增長,相對來說,美元的發行規模也相應地出現了快速增長,但黃金增長卻非常的有限。也就是說美元的增長遠遠超出了黃金的增長。美元相對於黃金這樣不平衡增長,但就在布雷敦森林協議之下,美元如金,美元緊釘住黃金在一個固定的兌換匯率,就邏輯來說,一般人都會對於美元的信心逐漸薄弱起來了。

出生在比利時的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早在1947年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準備的研究報告,就曾經警告說道"黃金與美元掛鉤的危機"。之後,他在歐洲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前身)擔任經濟學家,及美國耶魯大學出任教授。

特里芬教授就在1960年其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一書中指出:“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亦即是國際貨幣鑄幣權,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相對於黃金兌換的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難題。”

這一內在矛盾在經濟學界被稱為“特裡芬難題(Triffin Dilemma,又稱之為刺蝟的難題,Hedgehog’s Dilemma)”。原意出自於叔本華在其一本散文集中收錄了一則寓言: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想要依偎取暖,但因靠得太近,雙方被對方身上的刺扎得鮮血淋漓,無奈中只好離遠一些。可離得太遠,又感到冷,於是又靠近一些。這樣反覆調整,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既能相互取暖又不會扎著對方的距離。這樣的刺蝟效應正可以用來比喻美元與黃金的相互關係,換句話說,由於全球各國中央銀行對於較為保值的黃金深具信心,但卻又不得不依賴美元為核心的貨幣制度,因此陷入了刺蝟的難題。

特里芬教授所提出的解決之道不約而同的與凱恩斯所倡議的班柯Bancor理念相同,主要就是要創造一個全球都能接受國際貿易的超主權貨幣。不幸的是,在他那個年代,美元強勢無與倫比,美國政府當中沒有幾個人買他的帳。

1960年代,歐洲德國、法國及日本等出口大國,累積了大量的美元資產,美國政府的貿易逆差已經到了舉債度日的境界了,但美國卻表現出一副債多不愁的態度,讓各國中央銀行恨得牙養癢地卻也無計可施。現在其他國家卻必須開始思考了:美元到底值不值錢?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各國政府及投資人就像是噩夢般地困擾著大家。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