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紙黃金

 黃金貨幣圖  

60's年代的全球貨幣情勢外弛內張,表面上看起來水波不興,但實際上卻是氣氛緊張,所有問題都環繞在黃金和美元固定兌換率的不確定性。頂著黃金擠兌的壓力,美國人在台面上虛張聲勢,表現出一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再一次強調堅定的立場,宣稱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不變。實際上,美國對於美元的弱勢感到不安,絞盡腦汁還是無法解決特里芬的難題,美元與黃金固定兌換率的盤算簡直就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節奏了。

許多的問題等待著答案,繞了一大圈最後又回到偉大的凱恩斯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所提出來「班柯Bancor」的理念,只是這次有了不同的玩法,美國人給予較有創意的名字:紙黃金」(paper gold)。時至1960年就在甘迺迪總統主政時期,他特別指派一個由特里芬教授領導特別工作小組研究美元難題,他是一位意志堅定地黃金儲備制擁護者自居,此時特里芬教授當然毫不猶豫將組合儲備單位的概念提出檯面,再次伸展他的想法,希望能為美元提出可長可久的解決之道。問題是,特里芬教授的組合儲備單位概念並不符合美國人的利益。在這長期享有國際貨幣地位的美國政府,怎麼可能輕易放棄美元獨霸全球的特權。

美國政府官員的反對派則就是曾經是銀行家的現任財政部長道格拉斯·迪龍(Douglas Dillon)。迪龍在共和黨艾森豪主政期曾派駐法國大使,之後擔任艾森豪的經濟事務顧問,精明幹練學習能力強的迪龍,自認自己嫻熟歐洲經濟與金融事務。民主黨甘迺迪重用共和黨艾森豪總統的閣員,用以彰顯是跨黨派內閣的特質。甘迺迪認知到需要有投資銀行背景出身的財政部長,也需要有人為市場做些事情,結果這是迪龍的勝出,而擔任財政部長了。

美國財政部在迪龍的強勢領導之下,主要的政策歸納出三項:首先,歐洲國家必須要對於美國駐兵歐洲的費用承擔更多的責任。接著,美國可以採取徵稅及壁壘政策積極的支撐美元的主導性。最後,美國必須給予歐洲壓力避免他們出手以美元換取黃金。這些政策明顯的與特里芬教授主導的研究小組不同,迪龍質疑特里芬教授的貨幣單位是否真的務實可行,這很顯然的是他的霸權心態作祟。

然而,自1965年開始,蘇聯和南非的黃金產量開始短缺,特別在法國總統戴高樂發表對美元強烈不滿的談話後,各國對於美元的信心潰散。全球十個工業國組成委員會(也稱之為最早期的G-10)開會討論貨幣改革議題,就是要針對美元獨攬國際貨幣大權的地位,提出改革意見。

會議中美國與英國共同建議由多國聯合起來,發行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紙黃金」(Paper Gold),顧名思義就是以黃金為兌換基礎的貨幣發行。這種國際儲備貨幣的分配按各國的經濟資料確定比例,完全與黃金脫鉤,這樣就可以彌補黃金的不足。顯然,美國此次提出的國際儲備貨幣正是1944年被美國人否決的凱恩斯計畫中的班柯Bancor概念,只不過這次被他們改名換姓後拿了出來虛與委蛇用來與各國磋商,但美國政府發現一旦紙黃金被廣泛認同之後,美元的地位遲早會被黃金取代,最終還是不樂見這種超國際貨幣真正的運用在國際貿易交易上。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