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經濟學派引領風騷

 亞當史密斯富國論  

自1980年代開始,自由主義經濟開始起飛,相信市場機制與自由放任政策遍佈開花,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反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凱恩斯主義,學術領域上採用計量經濟學的方式,企圖證明凱恩斯學說的錯誤而讓自由主義經濟學一舉成名。

1981年雷根總統就職後,開始重用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包括費里曼、沃爾克、葛林斯班等人。其中,米爾頓·費里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是自由學派最重要的引導者。他是美國資深經濟學家,以研究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費里曼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又稱之為貨幣供應面經濟學,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總統隆納·雷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代芝加哥學派的影響力逐漸加深,尤其是在美國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同樣重要的是亞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出生紐約的猶太家族,早年曾經在茱莉亞音樂學院進修單簧管,並成為職業演奏家。之後放棄音樂改修經濟,於1950年畢業於紐約大學經濟學碩士。1974年開始從政,首先擔任福特總統的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並於1977年獲得博士學位。在葛林斯班的經濟學習過程中,他就開始嚮往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崇拜亞當史密斯所說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它能把國家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

亞當史密斯認為,市場運作的關鍵就在於價格機制的發揮,以現代的例子來說,每天家庭主婦都會上菜市場買菜,在買菜時,不免要問問價格,或是殺殺價,最後,在既定的預算下決定了今天晚餐餐桌上的菜式組合。在這過程中,每個家庭就是在做資源分配地最佳組合的具體表現。當每一個家庭都做出了最適合組合後,市場自然而然就會傳遞出清楚的訊息給各該生產者,引導他們做出多生產或是少生產的決定。

葛林斯班的認知裡,自由經濟的競爭力量就是「美德力量」(a force of good)。因此,在敬畏這種美德力量前提下,他總以謙卑謹慎的態度進行貨幣市場的調控。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心態上更是戒慎恐懼,為了不至於給市場帶來太大的衝擊,葛林斯班講話一直都很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產生:「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含義,那麼,你們肯定是對我的講話產生了誤解。」。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任方元 的頭像
    任方元

    上善若水任方圓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