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2   

跟據推算,1493年到1800年,美洲出產了全世界85%的白銀和75%的黃金。美洲在16世紀總計生產白銀1700噸,17世紀為42000噸,18世紀為74000噸。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歐洲就將美洲當成了財富掠奪地的「金鵝」,白銀首當其衝。17世紀運往美洲產白銀達31000噸,18世紀為52000噸。從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產了13.3萬噸白銀,其中75%10萬噸被運往了歐洲。

歐洲將掠自美洲白銀的40%左右運往了亞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在18世紀以前的兩個半世紀裡,中國通過貿易手段從歐洲和日本獲得的白銀近48,000噸,歐洲商人直接橫跨太平洋經馬尼拉轉手到中國的在10,000噸左右,加之其他途徑,中國在此期間總計獲得了將近58,00060,000噸左右的白銀,大約占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總產量的一半。白銀流入中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中國存在巨大的「銀絲三角貿易」順差,白銀作為貨幣可以平衡貿易;同時,從白銀與黃金的世界價差來看,白銀的價格在中國大大高於歐洲,作為特殊中國貨幣的白銀,可以被歐洲賤買而到中國貴賣,從中套利,外加貿易利潤,使得全球經濟興起,海洋三角貿易絡繹不絕。

自從漢武帝元年(西元前140年),指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東西方交流之路,使東西方都互有瞭解,從此,「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了官方正式的中西通道,史記裡司馬千稱之為「鑿空西域」。然而,漢朝打通絲路以來,東方的海域成為未能開發的處女地。直到十四世紀初,鄭和下西洋後,終於開闢出來了一條連貫東南亞、遠至於非洲,經濟貿易發達的「海上絲瓷之路」。而古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瓷之路,最大的差異在於,古絲路主要是由阿拉伯和波斯人經營的,東西方貿易交流活動,中國政府往往鼓勵但並不幹預;而明代的海上絲瓷之路的開發,卻是由皇帝親點朝廷親信鄭和,打造寶船、組織軍隊工匠,由政府主動開拓海外市場,從事東西方貿易交流活動。

不同于中國歷代王朝,基本上就是自給自足的封建體制,鄭和下西洋是第一次(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由皇帝直接下達指令,有計劃、有組織的主動「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政府直接經營海外直接貿易。不僅如此,與相同世代西方發展海洋強權,力求領土與貿易擴張的強烈欲望在本質上也大不同,永樂皇帝以戰略思考,籌備史上最龐大的船隊下西洋,但他的目的卻不是要去海外炫耀武力、征服異邦,而是一方面開闢新航道,開拓官方與民間直接貿易活動;另一方面,他要宣揚國威,向其他邦國傳達大明王朝威望與永樂盛世,並且也是要友好鄰邦,講求的是「懷遠以德」,以及「協和萬邦」進行朝貢往來的外交政策。

然而,政府的海洋貿易計畫也不過維持了短短28年,永樂之後,除了政府朝野上下對於下西洋的雄心消失不見,另外在戰略上,大明朝廷不得不對付隨時會死灰復燃的蒙古威脅,以及邊疆異域的不斷入侵,航海遠征無助於對付敵人,再加上政府以下西洋財政耗費巨大為由,又還是走回封建、鎖國、海禁的老路。

自此之後,海洋霸權以及國際化的舞臺,拱手讓給了西方世界。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不久,16 世紀,歐洲發展了強大海軍,從此船堅炮利,西方歐洲人佔領並控制了世界各大洋達四個世紀之久,西方世界的貨幣全球化、自由化也就由此拉開序幕了。

明代中國對外貿易異常活絡,海外銀元就這樣輾轉進入中國內地,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使得民間白銀不虞匱乏,在朝廷的「弛用銀之禁」,以及後來正式「銀錢並行事」後,最終,成為白銀、錢幣貨幣流通的雙本位制,最終,成就了中國「白銀帝國五百年」的歷史。

從十六世紀起,全球貿易的興起,源源不絕的銀絲三角貿易,給中國帶來繁榮,也正是中國白銀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清朝一直到宣宗道光年間(1636~185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一直都是世界第一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國清朝的GDP占世界總量的32%,幾乎達到全球的1/3,遠高於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英國、法國、普魯士、義大利,再加上俄羅斯等五國之總和之17%,環顧天下無敵手。到了道光時期,即便當時GDP組成主要來自於絲綢、瓷器、茶葉等對外貿易,但在道光十年(1830年)中國GDP仍然占全球的29%,相當於當時歐洲五國GDP總和。後來因為鴉片戰爭割地賠償,白銀大量外流,再加上早期歐洲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崛起,海上貿易和掠奪的增加,清朝的經濟發展由盛而衰,再而竭。十九世紀初清朝末期,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中國GDP僅剩下大約6%,完全不敵西方資本主義資本大量積累。

這段海上銀絲貿易全球化歷史「絲綢流向菲律賓,白銀流向中國」,不由得勾起我們的記憶。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征服者,奴役美洲原住民及非洲黑奴,如同印製鈔票一般,不斷的詐取當地黃金和白銀,向中國購買商品。同樣的,當今「中國製造流向美國,美元流向中國」,美國貨幣霸權國家,以美元信用貨幣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和外匯交易手段的一種國際貨幣體系。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制地加印美元,美國政府就可以向全球換取所需要的全球的商品與服務,這些實質的商品和服務大大的提升了美國家庭的福祉,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家。即便美元散佈全球造成美元貶值,這樣也能減輕其對外債務的負擔,又可刺激美國商品出口,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這是因為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和服務運到美國,賺取美元轉而投資美元政府債券,不幸的是,美國恰恰可以毫無顧忌的提供更多的美元讓它貶值。這樣一來,其他國家所持有以美元計價的政府債券,就變得愈來愈不值錢了。

從貨幣歷史可以證明,貨幣不在於任何形式,可以是鹽、絲綢、黃金、白銀、銅錢或是信用紙幣,無論貨幣的比價利差有多少,但是貨幣作為流通媒介、儲存和交易的工具,其真正的價值是在商品購買力,人們心甘情願地拿出商品還交換貨幣,如果一旦這樣的信心消失殆盡了,任何形式的貨幣都將不值一文。

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對近代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衰落,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美洲的白銀生產並非僅僅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與工業化形成,它與歐洲的興起與中國早期近代的經濟發展,也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