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元的討戰

 

自80年代起,自由主義經濟主義抬頭,國際化、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國際貿易總額持續擴張,各國中央銀行因貿易所需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數據統計,自1995年至2010年的十五年間,全球中央銀行持有外匯準備(不含黃金儲備),增長了進五倍之多。而其中,美元還是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的最主要外匯資產,均超過50%,2000年至2001年間甚至還超過70%,最高達71.5%的持有美元資產。2002年後,由於「葛林斯班之怕」貨幣持續寬鬆及美國貿易赤字的大幅擴張,加上2008年的次貸危機,各國美元持有的儲備開始下降,至2010年底為止,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匯儲備已經降至61.73%,也仍然還在50%以上的規模。

美元依然是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美元的強勢不僅僅在其強大的市場經濟,全球至今還未有可以替代的可替代貨幣。黃金是最早期的貨幣,現在也大約僅佔全球中央銀行準備規模的20%(2009年底統計數據),完全無法跟上國際貿易逐漸擴大的腳步。

1970 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員國家為因應美元信心不足的危機,創造一籃子貨幣為基準的特別提款權(SDRs),又稱做「紙黃金」,卻根本「不是貨幣」,雖然每次發生美元危機時,總會有國家揚言拿出特別提款權作為抵制美元的替代工具,在不符合美國政府的利益之下,這些爭論也都是無疾而終了。

日本則在 1985 9 22 日與美國、英國、法國、與當時的西德等五個工業已開發國家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於紐約的廣場飯店會晤。歷史上稱之為廣場會議( Plaza Accord )。就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日圓、西德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圓大幅升值。 日本自1990 年初開始房地產及股票市場泡沫戳破後,從此就進入日本失落的時代,至今還未能恢復過來。因此日元可說是 無法控制的貨幣 」,日本政府在國際外匯市場完全無掌控力量,至今必須靠其他工業國家的聯合調控才能做得到

德國積極推動歐洲的整合,並於 1999 年發展成為單一貨幣,歐元,成為 「超主權貨幣」,換句話說,這也是「多主權貨幣」,原先國際間的預期歐元將會是美元最強大的競爭者。時至如今,多主權貨幣反而成為了負擔,變成了「無主權貨幣」,歐盟27國歐元區17國,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財政、文化間的差異頗大,一人一把號、各吹各個調已難整合。加上自2008年開始的南歐國家包括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財政赤字嚴重,影響到這些國家政府債信,引爆了歐債危機。最近期間,台灣媒體上最常出現的新聞,就是歐洲各國領導人的集會,不斷的討論歐債解決方案。歐元在歷經兩年的歐債風暴下,尚無法共識出一套可長可久的解決方案,我對於歐元的未來及其存在性深感悲觀。還有其他的貨幣嗎?

我說是人民幣是最具企圖心的貨幣,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代替美元的機會還相當小,但卻不排除在中國周邊區域貿易內廣泛使用的可能性,進而成為美元最重要的討戰者

 

華爾街贏了世界又如何?精彩待續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