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針線街上的老婦人

針線街上的老婦人   

英格蘭銀行在十七世紀末期經過的擠兌風暴秋後開始秋後算帳了。英國皇室、議會,以及英格蘭銀行主要發起人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1658年~1719年)事後算帳互相指責,最後的代罪羔羊歸咎於帕特森的錯誤經營,一年後英國政府強制他離職。

然而,事後檢討發現英格蘭銀行的擠兌並非偶然,後來的學者還原當時環境背景發現出一些蛛絲馬跡,背後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論。首先,英國政府保守黨派人士,擔心英格蘭銀行太過強大,如果因為資金的缺乏而損及大眾對銀行的信心,則可以有效的削弱銀行機構的力量;接著,英國中小地主及富商們,則亦是憂心銀行機構太過強勢的話,會任意調高貸款利率,不利於自己的資金需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原有的金錢匠人及高利貸商人,對於強大銀行機構的存在,大大危及他們生意獲利。白銀的缺乏再加上以上各種政治與社會結構團體們暗地裡的扯後腿,使得英格蘭銀行就成為陰謀者們最主要的標把,他們鼓動民心聚集人群走進銀行櫃台,集體要求兌換銀幣,終究造成了不可抗拒的銀行擠兌事件了。而銀行最重要的創始者帕特森就成為有心人的代罪羔羊,不久之後,他就只有黯然離開他一手創立的英格蘭銀行了。

白銀的短缺並不是短期現象,1717921日,牛頓在其貨幣報告中寫道,分析了歐洲各國以及中國、日本、東印度的金、銀價格情況,認為英國當時的白銀短缺,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越來越嚴重,公眾對貨幣重鑄失去信心。牛頓上書政府必須固定黃金兌換英鎊的價格,確實實施黃金本位制,因此他建議不再用白銀進行鑄幣,同時將黃金價格定為每金衡盎司(純度為0.93英鎊17先令101/2 便士。

金融是經濟的神經中樞。大國的經濟離不開金融。只有建立了一個健全堅固的金融體系與完善的制度,並依靠他來運轉下去,強盛就成必然的了。英國雖然直到1774年白銀才正式退出貨幣的流通,但在牛頓的努力下,英國進入了實質上的金本位制。1816年英國首相利物浦伯爵主持議會,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以法律形式規定黃金本位制貨幣,白銀非本位貨幣。到1876年,世界上的重要國家,除了中國和印度外仍採用銀本位制外,都採用了金本位制。在英國霸權主導的時代,英國主導著金本位制,而金本位制服從和服務於英國國家利益和世界霸權的需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金本位制是英國領導下的國際貨幣體系,英鎊在國際交易中起核心作用,是國際本位貨幣。

追溯歷史,西方歐洲國家對「中央銀行」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雖然當時並沒有所謂中央銀行的這個稱謂。即便早在1668年成立的瑞典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Sweden)是歷史上最早的中央銀行,但是說道真正影響全球的中央銀行霸主,後發先至者則非「英格蘭銀行」莫屬了。

“針線街的老婦人”指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暱稱,得名於英格蘭銀行所在街道的名稱”針線街”。這條古老的街道位於倫敦,曾是許多商會的所在地。這條街之所以叫做針線街,無法考據,但一般說法是由於一所製針廠的盾徽上所刻的三根針,由此得名。而英格蘭銀行正是位在市中心倫敦金融城古老建築的代表,古色古香的風貌從而雅稱「針線街上的老婦人」(Old woman on the sewing street)中有目共睹了。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建築作品,承襲著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莊重典雅,也融合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它最初的任務是充當英格蘭政府的專屬私人銀行,英格蘭銀行設立初衷與政府國庫有著緊密的關係,政府賦予銀行專屬銀行條款。舉凡政府的債務收付、國庫券(Exchequer Bills)代理發行支付以及其他財政經費的管理等都是英格蘭銀行專屬的業務。但是為什麼人們最終將它稱為中央銀行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家私人銀行除了是政府的銀行之外,更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公共責任,維持金融貨幣市場的穩定。然而,英格蘭銀行承擔中央銀行角色的進程並非一蹴而成,而是與時俱進的。

時序就在十七世紀中葉,1844年英格蘭銀行條例(Bank Charter Act 1844) 是在當年729日英國國會由首相羅伯特•比爾(Sir Robert Peel, 2nd Baronet)主持通過的一個銀行特許條例(所以又稱「比爾條例」)。該法令限制了英國各大銀行的權利,把印鈔權收歸中央集權式的英格蘭銀行所有,同時,英格蘭銀行劃分為發行部和銀行部,使商業銀行業務與發行銀行分開。「比爾條例」賦予銀行券(Bank note)壟斷(主權貨幣)發行權的英格蘭銀行,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1694年最初銀行設立時支付給政府200,000英鎊貸款開始,十八世紀中葉,整體英國政府總債務為110,613,836英鎊,其中由該銀行管理操作就超過77,265,945英鎊,達到近70%的政府債務。另外,1697年銀幣擠兌風暴過後,銀行法開放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正式流通。這項法令賦予它發行銀行券並且是「見票即付」,即便是該銀行券面額不得少於20英鎊,但已經賦予了發行鈔券業務了。無論是戰爭或和平時期,英格蘭銀行的特殊角色逐漸成形,1707年後,財政需求擴大,政府強制要求銀行增加資本,以便提供政府更多的財政支援。

1709年起,只有英格蘭銀行是唯一獲准以股份制為基礎開辦的銀行,但是從1742年起,英格蘭銀行部分壟斷了鈔票發行,採用本票(鈔票發行為銀行的負債項目)沒有利息的獨特形式(現代鈔票的形式),目的就是在促進付款流通,而不需要交易雙方擁有支票帳戶。直到1750年起給予該銀行發行少於20英鎊的鈔券,1795年該銀行開始發行5英鎊的鈔券。1815年(滑鐵盧戰役那一年)該銀行開始發行1英鎊鈔券,英鎊發展至今已大功告成了。當時財政大臣奧索普勳爵還試圖廢除地方銀行發行鈔票,但是阻力非常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如果英格蘭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那怎麼防範它過度發行因而造成通貨膨脹,誰將是「最終貸款人」呢?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