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錢為母

 以錢為母1  

1890 11 月霸林銀行因為對南美洲阿根廷和烏拉圭國家的過度投資,發生財務危機。英格蘭銀行的緊急應變措施,很有效率避免了危急時刻的信心崩潰。此役,英格蘭銀行不僅大獲全勝,享譽全球,從此,也成為全球最有權勢、也是唯一的中央銀行了。

隨著英格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轉型,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鈔票也開始變成英國官方通貨,倫敦之外的鄉村銀行、蘇格蘭銀行都在英格蘭銀行存放儲備金,英格蘭銀行開始發行小額英鎊紙幣,擴大了貨幣的流通領域。英國人和外國人都信賴這個以英格蘭銀行為支點和基礎的信用體系,金融市場中信用是可以成長的力量,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人們的普遍直覺,英格蘭銀行如同當今 Fed 的力量神聖不可侵犯,因此就帶有了些許神秘感。

自從十世紀大宋時期所發行的錢幣(銅錢)大量流向海外,成為許多鄰邦國家的法定貨幣;同樣的,英鎊的全球普遍信賴與流通是全世界再一次次的貨幣全球化,也是人類第二次的跨國境的貨幣演化。而自 1816 年,英國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黃金為本位貨幣法制化,全球經濟進入了以黃金本位制為基礎的貨幣全球化,這時候全球的金融市場中心就在倫敦。

然而,英國黃金本位制的發展進程並非偶然,也不是經過刻意審密的規劃結果,而是金融機構發展逐漸演變的結果。換句話說,成立於 1694 年的英格蘭銀行,其設立的目的並非為了執行英國中央銀行的功能,而僅是替代早期金錢匠人( goldsmiths )提供金錢貸款給政府的功能罷了。然而,英格蘭銀行的發展,結合了皇家造幣廠( Royal Mint )的黃金本位制法制化固定黃金兌換英鎊的價格,在這樣堅固的基礎之上,英格蘭銀行掛勾黃金兌換比例發行的英鎊紙幣,從此,就演變成為連體嬰(英鎊紙幣 / 金幣)一般命運的結合,開展了一段輝煌耀眼的貨幣生命歷程。

黃金本位制的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是為了保證了銀行的安全,但它無法履行現在被看做是銀行的決定性特徵:信貸創造。除此之外,貨幣經濟學理論中的貨幣乘數是在部分準備金制度下,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緊密關係所產生的乘數比率(係數)。亦即是商業銀行遵循中央銀行準備率後,商業銀行最大可能產生放款餘額的相對比率,或稱之為準備金乘數( Multiple of Reserves )。由於中央銀行為保障存款戶的安全,進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將部分存款金額存入中央銀行帳戶內,不得運用,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銀行稅」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最淺顯的貨幣創造例子,貨幣經濟學理論中的貨幣乘數是在「部分準備金」制度下,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緊密關係所產生的乘數比率(係數)。透過部分準備金制度之下,整個放款創造過程創造了 MS 457.05 )= B 100 *m 4.5705 ),亦即是,存款戶的 100 元存款,理論上經過了貨幣乘數創造了貨幣供給量達到 4.5705 倍(理論係數);而放款創造乘數則為 3.5705 倍了。

貨幣乘數效果:商業銀行放款創造過程:

 

因此,這種複雜的組合產生了三種「貨幣的暗流」( Underflow of Money ):一是黃金鑄造的金幣暗流( specie underflow ):二是紙幣印刷發行的法定貨幣暗流( fiats money underflow );以及三是信貸創造的信貸暗流( credit underflow )。在正常情況下,除了法定基礎貨幣之外,信用本身也是一筆錢:銀行的總資產項下的貸款資產科目,銀行信貸出去的資金透過企業或貸款人的運用,再從新存入銀行帳戶內,銀行扣除準備金之後再次貸放出去,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成為貨幣乘數構成的基礎。

基本上,貨幣的一部分除了包括貴金屬外,其發行增加的部分將會存於中央銀行的金庫。但絕大部分的貨幣卻都由那些紙幣,以及名義上存在銀行存款帳戶內看不見的貨幣所構成。我們從近期最誇張的例子可以了解到信用創造的強大威力。 2013 11 21 日的媒體揭露: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答覆立法委員的質詢時說道,昨( 20 日)日對立委透露, 頂新魏家購買帝寶九戶房屋,其中 99% 資金來自銀行融資、自己只出 1% 的錢 ,他認為這現象明顯不合理,中央銀行要求金檢處專案檢查,現在已經要求銀行收回部分借款,將貸款成數降至六成。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間接證實,他表示,這案例是去年六月推出高價住宅規範(豪宅版選擇性信用管制)前做的,利用抵押貸款及無擔保授信,加起來才會造成房貸成數達九十九%;魏家 2009 年以約新台幣 13 億元買下九戶帝寶豪宅,以貸款成數九十九%計算,自備款只要 1,300 萬元;若用一般民眾八成房貸計算,自備款則要 2.6 億元,這即便不是「空手套白狼」,也肯定是有錢人才完得起,以小博大的金錢遊戲。這個新聞不由得讓我們一般老百姓心有戚戚焉。

從這則新聞我們就可以深切的體會到,信用創造來自於金融機構是法力無邊的,且又是難以管束的一項營利工具,銀行擴大了信用創造,資產負債表上資產與負債項目同時增加,也就直接擴大了它的營運規模了。這種基礎建立在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係之上,並服務於越來越多的機構法人。這些機構主要從事資訊收集和風險管理,例如避險基金、退休基金以及投資銀行等超大金融機構。它們的利潤來源在於最大限度地增加負債費用和資產收入之間的差額,不把準備金降低到導致銀行擠兌的地步。

以此類推,這反過來又意味著銀行在放貸的時候,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能夠很容易收回貸款,避免陷入流動性風險危機之中。這個問題本質上與貸款的流動性和貸款人的資信有關。而即便是各國的中央銀行負有信用管制的責任,但通過金融檢查卻只能夠做事後的補強作用,或是直接引爆了信貸泡沫,造成金融市場的混亂情況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