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花銀

 插圖A_解讀貨幣市場  

大明王朝並未好好善用寶鈔紙幣的簡便以及鑄幣稅,以作為調控民間物價購買力的優勢,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大量發行大明寶鈔,發行數量之大,已使得民間對於寶鈔完全失去信心,最終形同廢紙一般,棄之如敝屣。

百姓的眼光是敏銳的,當他們發現市面上紙幣充斥,出現嚴重的購買力不足的問題時,任誰都不願意持有沒有購買力的紙錢,信用貨幣的信心破產,最終的選擇肯定是錢幣了。因此,錢幣雖然面臨了市面上發行數量不足(貨幣流通功能不足),但貨幣基本的交易工具功能及收藏保值功能依舊存在。這也可以說明,明朝初期的寶鈔、錢幣雙本位制,即便是寶鈔的濫用到崩盤,社會民生並沒有受到嚴重的衝擊,畢竟還有另外一種貨幣選擇,錢幣可以作為貨幣的保護傘,民生物價的穩定得以獲得保障。

不過,由於大明朝廷僅是嚴禁私鑄,但卻不禁止民間私鑄錢幣流通,不法商人只要降低銅材料的比例,添加其他金屬如鉛或錫的話,還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加上地方官員的官商勾結,私鑄之風往往是難以阻擋,這也使得在市面上流通錢幣成色不一嚴重損害了朝廷的貨幣機制和民間的信心,造成許許多多的困擾。無獨有偶的,明朝走向宋朝紙幣的老路,政府的財政需求無度,寶鈔印製過量的問題才是癥結所在,又再一次的走進錢重鈔輕的死胡同,朝廷卻是依舊無解。最終,紙幣的信用度崩潰,購買力歸零,大明寶鈔也不過是一張張印刷精美的紙張罷了。

        明朝最初的紙鈔政策,走的是統一化、規格化制度,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貨幣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但在貨幣制度管理上卻是弊病叢生,終究大明寶鈔在於明朝中葉是以虎頭蛇尾方式退出貨幣流通的舞臺。

紙幣發行數量過大,不設儲備本金,又不與以反向兌換,到最後人們是避之而唯恐不及。銅錢雖然價值高、購買力強,但是朝廷加鉛加錫成色不一;再加上私鑄銅錢更是破壞嚴重破壞銅錢本質,民眾是眼尖的,使用錢財貨幣更是敏感的,總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任隨朝廷的法令起舞,黃金太稀少,而且又太貴重,最終民間百姓選擇了比紙幣更有品質保障的貨幣:「白銀」。

白銀在宋代只是做為一種貴金屬價值的判斷,亦是輔助的支付工具。在貨幣制度史的選擇上,白銀是民間通貨流行的選擇,在政府無能為力之下,只能順應民意而不得不跟進。到了明代,白銀成了十足的貨幣,最終成就了中國近代貨幣歷史的「白銀帝國五百年」。

明朝初年恢復用錢鈔的辦法,禁用金、銀,甚至禁開銀礦。然而歷史的演進是阻擋不住的,前朝所遺留下來的銀兩制度,貴金屬的價值是不可能推翻的。尤其是明朝統一貨幣制度的衰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白銀作為正式貨幣的地位,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我們從明朝紙貨幣政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政府發行紙幣發行和錢幣鑄造,都必須在錢鈔上指定面額,以對應民間的購買力,可以作為物價的標準。然而,一旦錢鈔貶值,其面額無法符合物價水準時,民間大眾自然而然就會摒棄使用,其他更好的貴金屬就會取而代之,白銀就是當時的最佳選擇。除了白銀的貴金屬價值穩定外,人們更直接放棄銅錢、寶鈔面額的概念,換之以重量最為錢幣單為了,由此可以說明,人們不再信任政府方便行事的鑄幣權,更甚的是,政府濫用鑄幣權來搶奪民間資源,以供朝廷的財政、軍事開支,人們對錢鈔貨幣的信心也深深打擊。

自五代以來,白銀的使用,一方面作為錢幣與紙幣的比價及兌換關係,朝野上下與民間都習以為常,已經醞釀了幾百年,銀本位制直到明朝中葉才真正的根深蒂固。直到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還曾經說過「今日上下皆銀,輕裝易致」,可見,白銀之使用,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相當熟稔了。

明朝初年,政府貨幣制度尚未完善,賦稅是以徵收實物糧食的為主,「有土斯有財」這個道理中國人再清楚不過了。因此,在南方沿用南宋稅制,實行「稅從地出」,區分為秋稅征糧,以及夏稅征木綿、布絹、絲絹等手工藝作物。

中國江南號稱「魚米之鄉」,是天下糧倉,自然是政府很重要的稅收來源,所以「南糧北調」是歷年來的慣例。然而,在古代科技和流通業不發達的時候,每年的「夏稅秋糧」往往是費工費時,由於南北交通無論透過水路或是陸路運輸糧食並不是很通暢,給運輸帶來了諸多不便。那時每年有四百萬石的糧食要運往北京,僅僅單就運費一項,就要花掉高於糧價幾倍的費用,顯然是很不划算的。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下令南方江浙、湖廣等產糧地區,不通舟楫水運的地方,每年所徵收米麥准許百姓用白銀折算繳納,白銀價高有利於整裝打包運送,而此繳納特殊規格的白銀,就稱之為「金花銀」。

「金花銀」是成色足而有金花的上好銀兩(又名折糧銀、折色銀或京庫折銀),並且必須鑄刻有「產地履歷」,銘文包括:生產地名、稅名、重量以及有關官員和銀匠姓名等內容,由於形狀特殊是明朝特有規格的標誌銀錠。金花銀鑄造呈腰花型,形狀很像現代的啞鈴,方便用手提起來,而其規格主要有五十兩、十兩和五兩三種,五十兩的金花銀還特別鑄刻有「金花銀」的銘文。

然而到了英宗正統元年(1435年)後,「金花銀」不再是江南地區折糧銀的特稱,隨著用銀折納田賦的推廣,各地方繳納者也都是如此稱呼。這時的金花銀已被廣泛應用在對所有政府稅收「折糧銀」的通稱了,進而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大收入,是當時朝廷軍官薪餉、軍備糧草以及皇帝御用等政府重要的財政開支。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