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標題.繁體.760.300

費雪方程式

 

快樂的歐洲旅程終將結束,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夫婦回到美國康乃迪克州紐黑文市(New Haven, Connecticut),即便美國全國各地尚處在經濟低迷、嚴酷的緊縮狀態,他們搬進一棟全新裝潢完工的豪華大廈,這是體貼周到羅蘭·哈瑟三世(Rowland Hazard III)家族提供的方便和禮遇。

回顧費雪歐洲蜜月和朝聖之旅最為傳奇的記錄就發生在1894阿爾卑斯山脈(Alps)登山之行。當他瞭望著奔騰流水不斷地衝擊著岩石,最後匯集到山谷下的湖水,費雪體驗到如聖靈顯現般大自然壯闊之美,冰河雪水來自四面八方,突如其來的驚鴻艷影,讓他領悟到必須區分資本與收益的最基本差別,這就如同雪水激流湧出然後流出來的區分一般。

冰河溶解的水每分每秒都以一定的水量慣注入湖水之中,猶如日常營運收益,而來自四方四隅的雪水,最終歸於湖水累積一定的水量,猶如資本。資本和營運收益的不同,這就如同雪水激流湧出,然後集中匯集到湖水的區分一般。若對照現代的會計學原理原則來看,這個現象應該就是會計報表流量flow)和存量stock)的觀念。

即便如此,費雪理解到會計流量和存量的理論並不新鮮。事實上,早在1340年前後,義大利熱那亞中世紀商人帳簿中就已經發現了完整複式簿記方法(Double Entry Accounting),他們通過費用和產權帳戶的使用,說明對資本和收益的區別已有所瞭解。

但是,費雪在阿爾卑斯山驚嘆於大自然的景象,他所看見到的異象(vision)與世界上其他人所看見到的大不同。但凡音樂家、藝術家看見了異象,所以他們能夠創造出非凡的作品,同樣地,科學家也是如此。費雪的異象呈現出來的就是貨幣的動能(momentum),他看見了冰河雪水來自四面八方,突如其來的驚鴻艷影,驚覺到大自然的力量,因此,憑藉著這樣的異象費雪成為貨幣金融領域先知先覺的創造者。

自此以後,費雪不斷的思考著貨幣動能的力量,這種猶如大自然水力衝擊貨幣力量money force)與實體經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發現了貨幣力量的關鍵來自於貨幣流動的速率(velocity)。

1911年,在「貨幣的購買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這本書,費雪建構了貨幣數量理論,他說在貨幣數量變動與物價及貨幣價值變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的理論。他認為貨幣供給量(MS)乘以速率(V, 貨幣在市場流通的數度。MS*Voutput*p)等於生產乘以價格。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了。

費雪貨幣數量理論的核心就在於交易總量(output)乘價格(P)等於貨幣量(MS)乘貨幣流通速度(V)(output·P = MS·V),當生產output和貨幣流通速率V不變時,物價水平(P)取決於貨幣數量(MS)

然而,最重要的觀點或許是在,他解釋了如何改變速率和價格可能會影響到實質利率與名目利率的偏移(差異)。在如此的作用之下,即便它們並沒有影響到長期生產,但貨幣的力量可能產生景氣過熱和泡沫爆破的疑慮。

然而,我們不得不佩服,費雪在阿爾卑斯山上看見了異象,憑藉著他的智慧能看見了異象,別人沒有看見,所以費雪能創造學術事業,能成就大事。

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阿爾卑斯山看見了冰河溶解的水每分每秒都以一定的水量慣注入湖水之中,猶如日常營運收益,而來自四方四隅的雪水,最終歸於湖水累積一定的水量,猶如資本。這個異象(vision)成為他創造貨幣力量money force)學說的泉源。

此一情景,許多的傳記文學家包括羅伯特·羅林·艾倫(Robert Loring Allen,費雪傳作者)、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偉大的追尋Grant Pursuit的作者),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寫下費雪這一段阿爾卑斯山融冰奔流的奇妙旅程,從此啟發了費雪一生的志業邁向貨幣金融學未知的領域。

當然,我們現在大都已經理解到了,貨幣從一個交易轉換到另一個交易的速率,以及在一定的時間內,這個轉換過程使用了多少貨幣數量,稱之為貨幣供給(money supply)。貨幣流通速率(Velocity of money)通常是以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與貨幣供給總量的比例來衡量的。

費雪建構了貨幣數量理論,他說在貨幣數量變動與物價及貨幣價值變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的理論。他認為貨幣供給量(MS)乘以速率(V, 貨幣在市場流通的數度。MS*Voutput*p)等於生產乘以價格。當生產output和貨幣流通速率V不變時,物價水平(P)取決於貨幣數量(MS)。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了。

但是,貨幣的力量為何如此重要呢?

那我們就必須從所謂的「基礎貨幣」說起了。基礎貨幣,也是金融業界所熟知的幾個專有名稱如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且因其它具有貨幣乘數的效果(Multipliers)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數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它的主要形式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鈔票、硬幣),以及表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和一般公眾持有的通貨(現金)。

除此之外,社會大眾把錢放在銀行,有了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就會拿出來運用,貸放出去或是投資操作,進而形成了貨幣供給在社會上流轉。從理論上講,貨幣供應量就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總和。為了區分不同流動性質的貨幣供給量,我們在平常手上握有的鈔票、硬幣加上銀行帳戶內支票存款等隨手可用的資金,稱之為狹義貨幣供給(M1),這就是一般人隨時可提領的錢。而廣義貨幣供給就是把M1再加上我的各種儲蓄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帳內餘額,以及證券公司帳戶內保證金等等流動性較佳的貨幣。

一般我們說貨幣供應量指的就是M2廣義的貨幣供給量,它是社會經濟的總需求和反應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基礎貨幣(也叫做硬貨幣、儲備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加上在市場上流通的鈔票和硬幣,它是經濟體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泉源,貨幣信用的擴張也就是銀行的核心功能和營收來源:存款和放款業務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