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2.標題.繁體.760.300.jpg

恐怖的出口

 

我們對於過去貨幣歷史的體認,往往必須由微觀著手,一葉知秋,畢竟凡是必定是事出有因。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德斯說過:上帝欲讓其毀滅,必先讓其瘋狂。80年後的今天,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當時,美國房貸借款人又把以次級貸款為支持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出售給了德國銀行,這也算是冤有頭、債有主了吧。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拉丁美洲貸款,金融業新手如美國大通證券公司(Chase Securities Company)也是隨波逐流好不到哪裡去。一筆主要目的是在為古巴建造全國公路網的貸款但是因承包商的違約最終還是化為烏有,而投資修建的也只是孤立的路段,什麼地方都去不了,明顯就是古巴政府的財政預算浮濫編列使用,古巴政府的還款能力受到嚴重的考驗。相較於1920年代古巴的「鬼公路」建設,今天我們經常提到「蚊子館」、「鬼城」如出一轍,那就是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擴大財政投資、展現施政成果,無不大興土木,並在建築物落上大大的名字。但有些建設並未符合實際需求,蓋好後就淪為「蚊子館」、「鬼城」,少者造價千萬、多者數十億,公帑就這樣浪費了。

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由於償還舊債的新資金遲遲無法到位,最終才為世人所知,這是古巴政府為取得美元貸款一手遮天的騙局。這些案例,在在說明了在美國銀行擴大規模積極承銷的外國債券中,最後大多都成了違約債券,淪為名符其實的壁紙了。

20年代的金融風暴當前而言,這些國際貿易的資金流動,主要影響是強化了美國的國際貨幣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里拉以及奧地利先令等歐洲次級貨幣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報價頻率還多過於美元的報價。而就在這風暴之前,美元的報價頻率已經超過了英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報價了。

20世紀20年代下半期,第三國貿易為主的外國承兌匯票,以美元為貨幣計價單位已經遠遠超過以英鎊計價單位。1924年,在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的外匯儲備中,同樣的美元所占的比例也已經超過英鎊,放眼所見這肯定是由美元堆起來的金融泡沫化,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在國際貨幣博弈舞台,貨幣在國際貿易與金融的主導,被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優勢。一般大眾的觀點都認為,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主導貨幣單位的時機未到,事實也是如此,美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真正的登上寶座。但從許多數據顯示,從1914年開始算起,美元在1925年時就已經超過了英鎊。但這期間對於美元優勢似乎真正取代英鎊的幻覺,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金融泡沫的警戒。

無可否認,即便這僅僅是金融泡沫已經形成,在美元取代英鎊的過程中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譬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和美國聯邦準備系統推動市場興旺的努力等,讓美元走出國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與政治學教授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在他所寫的《囂張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書,更是明確的提到,我們也可以就現在時下的情況作一個相對比較:將英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受到的衝擊替換成為美國現在的長期預算赤字;另外,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建立紐約貿易承兌匯票市場的努力替換為中國即將把上海打造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努力。這樣的對比之下,很明顯的看出來人民幣在現階段所取得的優勢地位,正彷彿是美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所占有的優越情勢,人民幣正逐漸地浮出全球貨幣舞台一展身手。

人民幣取代美元或許並不是現在所有人的預期想法,但在反駁這種可能性之前,我們不妨冷靜的回想一下,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貨幣金融的這段歷史做為借鏡了。

20世紀初的全球大蕭條從美國股票市場崩盤開始,這也是自從歐美國家工業革命繁榮鼎盛之後的一場大災難。雖然美元在金融領域及國際貿易不斷擴張,但最終卻還是一場徒勞無功的努力。「喧囂的20年代」金融大泡沫的形成,很快便被戳破了。接著引來了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經濟大蕭條,全球金融貿易領域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其破壞威力波及到了每ㄧ個國家。

而隨著國際貿易的萎縮,美元的國際地位也出現明顯的下滑。然而,最令人省思的地方是,美國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幾乎是同出一轍,如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由於人性的貪婪,加上政府的放任與受到選民的壓力,這些跡象都顯示了,人們未必能夠從歷史的錯誤中學習教訓。這也是我對於緊接著的全球停滯性經濟不景氣,同樣在政府的放任與選民的壓力之下,未來可能產生的後果也不表樂觀。

隨著大蕭條之後,美國的國內產出和消費的急劇下滑,國際貿易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但是除此之外,由於全球消費力道大幅下滑,各國政府紛紛不遺餘力的提高關稅,減少貿易配額,用以壓制剩餘的需求。在束手無策之下,各各國家高舉著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築起貿易壁壘,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不得不運用貿易保護政策將消費轉向國內生產的產品。

危機風暴核心就在美國,導致商品及糧食價格持續不斷的下跌,東部沿海地區的輕工業從業商人聯手農場地主,共同推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著名的關稅保護法案,並在國會通過。而接著在地球表面的另一邊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則大肆宣傳他在1919年出版的暢銷書《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中所描述的全球化優勢。

同樣的在無其他更好對策的情況下,1931年凱恩斯建議英國政府實施全面關稅,以此作為拉動國內產品消費的最後手段,而這結果使得1932年的普通關稅法案立法通過,從此打響了歐洲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第一槍。不甘於屈居人後的德國,不願自己的進出口貿易居於劣勢,也實施與之相對應的關稅保護措施。緊接著,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的採取行動,例如荷蘭將進口稅上調25%,放棄了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