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囂張的美元特權

 圓形貨幣圖_美元  

1944年,全球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 New Hampshire)召開了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

經過20天的激烈爭論,最終達成了以美國“懷特計畫”為主,以英國“凱恩斯計畫”為輔的妥協貨幣協定,史稱“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美國的要求很簡單,在美國國會通過戰後重建貸款一年後,所有持有英鎊的國家包括大英國協、其帝國及其會員可以自由使用英鎊作為商品交換貨幣。

1947715日英鎊正式解除管制,外國居民爭先恐後的把英鎊拿出來換成美元,以用來交換美國進口商品。結果是,一個缺乏黃金準備加上海外英鎊負債少於25億美元的英國,完全無法抵禦英鎊國際儲備一個月之內流失了10億美元。英鎊貶值幅度之大,連英國保守黨領袖都說道:這樣情況已經將英國帶入萬丈深淵了。眼看事態嚴重,一個月後英國政府開始回擊,但為時已晚,英鎊從此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情勢,讓美國及美元的特殊地位占盡優勢。由於美元背後的發行國家,美國信用如金(因此稱之為美金),美國國民消費進口商品或投資人併購海外公司,美國政府完全不用擔心外國人持有之美元,會用來轉換成黃金實體。隨之而來的是,各國中央銀行擴大持有美元以作為外匯準備之用。以致於美國政府得以毫無痛癢地享受國際收支貿易赤字,這就是美元鑄幣稅的威力。

當時法國的財政部長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更是聲嘶力竭抱怨說:美國得以「憑空」進口商品或併購海外資產,這就是「囂張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他後來是在1974年至1981年期間的法國總統。因主持起草《歐盟憲法條約》,又被譽為歐盟憲法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無論歐洲大國如英國、德國、法國和亞洲的日本,他們都已經是高度工業化國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與日本遭受嚴重的戰火破壞,幾乎已是瀕臨崩潰的經濟體,極度需要進口民生物資,如食物、燃煤以穩定社會體制,遭受破壞的經濟生產力也需要資本重建。雖然得到聯合國及美國的一些貸款,但那畢竟還是有限資源並且援助期限較短,隨時可能會斷糧。在一些美國政府的決策官員的想法中,只要他們將戰時的軍備工廠轉型為工業生產工廠,那麼歐洲和日本應該可以馬上生產出口商品,賺取美元以用來購買美國出口的商品吧!全球購買美國生產的商品,強化美元的地位,這都是符合美國人最重要的利益。

不過,工業的轉型需要時間和資源,首先需要進口設備以建設廠房及原物料等,然後展開生產線,最終才可以出口賺取美元外匯。這樣簡單的邏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開始散佈在各個國際組織及美國國會的討論議題中。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任方元 的頭像
    任方元

    上善若水任方圓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