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倫敦到紐約

 倫敦紐約  

即便在十八世紀中葉,金融風暴頻繁,不僅政府危機重重,更造成倫敦金融混亂。銀行的客戶拿著他們的銀行券(紙幣)或存單,要求兌換成金幣,這樣的結果,使得英格蘭銀行損耗其黃金儲備。然而這個時期歐洲兩大強國,法國人的錢存放在各地銀行間都分散開來,而英國人的錢卻都集中在倫敦「貨幣市場」上。舉個例來說,如果一個法國商人有10萬英鎊的資本金,一年預估的獲利率是20%的話,一年至多不過賺2萬英鎊。相對來說,一個擁有相同資本金的英國人,可以在倫敦貨幣市場上用自有資本做抵押,再以5%的年利率借入20萬英鎊,獲利率仍為20%,這樣一來一往之間,這個英國人就可以賺取遠遠超過法國人一倍,除了資本金之外,總獲利高達4萬英鎊。以現代的金融術語來說,這就是高槓桿操作獲利倍增,就在承平期間信用擴張獲利倍增就成為可能了。

這樣看來,從18世紀開始,與英國相比,法國工商業的落後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此,英法滑鐵盧戰爭(1815年)中法國之敗,部分原因也是敗在金融。自此之後,貨幣的三大功能:交易媒介(Media of Exchange)、計價單位(Unite of Account)、儲存價值(Store of Value)之外,貨幣市場的創造,賦予貨幣第四大功能:信用資產(Credit of Capital)了,貨幣可以作為一項信用資產商品,運用槓桿操作提升貨幣的利基。到1913年,英國儲蓄銀行吸納的存款達2.56億英鎊,大約占英國存款的1/4。總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銀行的大眾存款總計近12億英鎊(相當於貨幣供給量餘額),而流通中的紙幣僅有4,550萬英鎊,不到貨幣總數的4%20世紀之交,新的儲蓄銀行的激增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不過,在英國新型銀行,特別是吸納存款的銀行激增,銀行的擴張存款激增加上貨幣乘數(Multiplier)效果,這使貨幣擴張提升貨幣供給量成為不可避免的風險存在。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黃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的黃金盛世。英國黃金本位制的盛世也廣泛應用在國際貿易流通上,由於各國貨幣掛勾在黃金價格,進出口貿易結算順理成章地就以黃金作為清算,這也是國際貿易穩定的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19世紀的新世界美國出產糧食、原物料等出口貿易熱絡,因此呈現了「出超」(trade surplus),貿易清算後黃金實體將會由「入超」(trade deficits)貿易夥伴國家自動的流進美國。

美國穩坐金山銀山,擁有更多的黃金儲備保障,意味著,美國貨幣供給可以擴大,經濟更得以繁榮了。從美國19世紀黃金儲備數量統計數據,就可以知道當時的貿易成長了,1862年時美國擁有1,900,000盎司的黃金儲備;1866年黃金儲備增加到2,600,000盎司;1875年下降到1,600,000盎司;然而1878年再一次增加至2,500,000盎司黃金儲備。這淨增長的黃金儲備,代表的是其他國家對於美元的需求增加,以便用來採購美國的商品、服務與投資活動等。

另外,在19世紀末期,黃金本位制貨幣發行在全球其他地區也廣泛的被採納。有些銀本位制國家開始轉向釘住黃金的固定兌換率,成為以大英帝國(或其殖民地美國)黃金體係為軸心的貨幣政策。在1898年,英屬印度其銀本位盧比貨幣(silver rupee),以盧比/英鎊4:1固定匯率掛勾於英鎊(pound sterling)上。除此之外,英屬海峽殖民地(the Straits Settlements,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的東南亞國家,即現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所發行的銀本位貨幣,也在1906年開始採用黃金本位匯率制釘住英鎊,以銀元券(silver dollar/英鎊4:2固定匯率。二十世紀初期,菲律賓的貨幣批索(peso),以批索/美元2:1固定匯率美元掛勾。同一時期,墨西哥與日本同時也與美元掛勾,而東南亞的另外一個國家暹羅(泰國的舊稱)在1908年時採取黃金本位匯率體制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前,除了當時的中國是唯一維持本身銀本位體制的國家外,放眼全球幾乎都採取了大英帝國黃金體系。這時候,英鎊霸權在全球流通呈現出不同的同心圓圈圈:倫敦金融城是核心,第二層主要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三層是英鎊的使用國,比如英鎊貸款的接受國或者在倫敦債券市場進行融資的國家。

這些國家或者地區進入英鎊的流通圈,從而對英鎊形成了依賴,受制於英國的貨幣金融政策。英格蘭銀行為英國金融體系提供了堅實的信用支撐,英鎊暗流在世界金融體系中層層循環,其他國家和地區對英國形成了依賴感,而這種依賴就是一種霸權,這是英鎊暗流遍佈全球的主要力量。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破於軍費開支遽增的壓力,英國政府實施超過兩百年的黃金本位制不得不予以放棄。戰後殘破的歐洲大陸,圍繞著是否恢復以及如何恢復金本位制貨幣政策的議題,英國國內爆發了激烈的爭論。然而,此時全球金融環境已經物換星移了,英國不僅僅面對著歐洲戰後的恢復,還要與美國逐漸崛起的金融新勢力爭權奪利。最終,儘管有眾多的反對意見,但民眾對歷史的懷念、傳統的經濟理論與戰後英國複雜的國內局勢的驅使之下,英國最終於1925年宣布以戰前評價的標準,恢復了金本位制,但已經是時不與我了。

        19世紀後半期,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出現了一個愈加成熟的金融霸主:美元暗流終於浮出檯面了。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