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亨利的野心

 錢幣1_貨幣暗流_圖檔.jpg  

 

當英格蘭銀行積極介入危機事件後卻發現事態嚴重已經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就在226日星期日這一天,危機談判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到了這時候,艾迪・喬治才瞭解到霸林銀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損失當時根本還無法估計,根據他的判斷,這次的資金救援計畫基本上達成無望。英格蘭銀行當機立斷立刻就對外宣布,承認霸林銀行救援失敗。第二天早上,國際金融市場群起沸騰,金融晨間新聞,第一個頭條消息:全球最老的私人銀行之一倒閉了,英國老牌霸林銀行就此劃下句點。

1995年的國際金融環境已經有了重大改變,英格蘭銀行傳統信譽所在,它也希望承擔最終貸款者的角色,但難以解決的問題油然而生。事實已經很明顯了,由於衍生性商品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霸林銀行操作的損失難以估計根本無從救援;另外,霸林銀行在國際間的規模又不是「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不至於發生全球系統性金融危機。

形勢比人強,這時候的英格蘭銀行已非百年前的全球金融霸主了,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挽回頹勢,沒多久,英格蘭銀行的救援行動逐漸顯出疲態,銀行團也開始縮手,最後的結果是,霸林銀行遭受到損失超過8.27億英鎊,而成立超過230年的銀行最終還是倒閉了。伴隨著貨幣歷史演變,霸林銀行擁有的信譽不可能保證本身的生存條件,在現代全球金融環境的競技,獲勝的權力將屬於更大型、更有野心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破產者。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曾經做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龍頭老大,英格蘭銀行的豐功偉業深植人心,即便是遠在大西洋東岸的美國華爾街,聲譽裕隆的高盛公司主要合夥人的亨利也深刻瞭解到倫敦金融市場掌控全球金融和貿易交流,英格蘭銀行更是全球中央銀行的龍頭老大。當然,亨利最大的私心就在於新的美國聯邦機構可以和英格蘭銀行一爭高下並駕齊驅,從此掌控全球資金暗流。最後,如其所願,美國聯邦準備銀行也的確做到了這點。短短的三十年,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在美國政府的堅持之下,全球各國財經官員(包括英格蘭銀行)共同簽署了「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至今影響著全球金融環境和中央銀行。

另一方面,亨利也警覺到紐約銀行業潛在的流動性風險。華爾街金融業在正常的營業期間,一旦面臨緊急資金需要時,紐約的銀行可以直接向聯邦準備銀行取得流動資金需求。畢竟美國才剛剛歷經了1907年金融危機,紐約銀行面對存款大眾的瘋狂擠兌影像,還存留在高德曼的腦海裡陰魂不散。

1907年恐慌」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發生,當時有許多銀行和信託公司被擠提。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從前一年的高峰期,下跌了接近百分之五十。這次恐慌最終蔓延至美國全國各地,多家銀行和企業破產。擠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紐約銀行的市場流通性收縮、存戶對銀行失去信心和美國缺乏法定「最後貸款人」的機制。

 

「未知亨利的說法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