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6.標題.繁體.760.300.jpg

和平的經濟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191月交戰雙方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的和會中(史稱「巴黎和會」),各國談判代表齊聚一堂上演出一套套公開喊價、就地分贓的恐怖平衡戲碼。外交官們最在意的是禮節上的繁瑣細節,而政治家和金融家關心的是政治和金融計算上的錙銖必較,但經濟學家的思想就獨具一格,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眼界來思考問題,更在意的是找出問題的核心並且設法解決。

作為當代馳名中外最具代表性的年輕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優勢就是能跳出政治束縛和繁文縟節,著眼於全局和未來為戰後的國際社會設計政策方案。站在客觀的置高點上,凱恩斯敏銳地意識到,德國賠款問題其實是和盟國相互間的債務是緊密聯繫的,形成一個如資金迴路般的暗流。英國和法國之所以緊盯著德國的賠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必須償還欠美國的錢,美國才是最大的債權人。如果美國能夠將英國和法國的戰爭債務減免的話,那麼德國的賠款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換句話說,即便只是單純的債務借貸問題,卻已經演變成為盤根錯節的資金暗流剪不斷、理還亂。當時,協約國內部已形成了利益交錯的「三角債」資金暗流迴路,英國政府一方面是歐洲國家的債權人,另一方面英國又是美國政府的債務人宛如置身在夾心餅乾之中。譬如說歐洲盟國欠英國100億美元(約20億英鎊),而英國又欠美國 41.31億美元(約8.5億英鎊),按照3.3%的優惠利率計算,到1933年為止,英國每年需支付給美國約3 500萬英鎊,以後每年的支付額增至近4 000萬英鎊,直至遙遠的1984年為止,美英債務關係才會得到全面解除。

然而,在巴黎和會期間,英國政府在凱恩斯的主導之下據理力爭要求取消協約盟國之間所有的戰爭債務。但是這項龐大的支出卻相當於整個英國海軍2/3的軍費開支,或相當於英國在教育領域的全部支出,或相當於英國戰前的負債總額,英國政府一想起來這還款的代價就焦頭爛額深感難以承擔。如果沒有這筆支出,大英帝國可以徹底鏟平英國領土上的全部貧民窟,改建成舒適的公寓。

接下來的問題不僅如此,當時英國雖然欠了美國的錢,但歐洲大陸國家都欠英國的錢,英國的淨負債其實為零的。凱恩斯從191811月就開始思考這一問題。他代表英國政府胸有成竹地宣稱,只要美國取消英國戰爭債務,它就將其他國家欠它的戰爭債務也同時一筆勾銷。1919328日,凱恩斯提交了一份報告,他指出:如果在一戰期間發生的所有債務,以及戰爭賠款都必須一分錢不少地嚴格執行支付,將毀滅資本主義體系,甚至於陷大英帝國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當然,現實的考量也是必須的,想要把所有的戰爭債務都一筆勾銷是不可能的。凱恩斯的建議是,協約國可以讓德國發行戰爭賠款債券。凱恩斯建議,讓德國和其他的戰敗國發行總額為 13.45億英鎊的債券,發行後的債爭賠款債券五年不需支付利息,但要確保債券的安全性。戰敗的德國和其他同盟國應共同為所發行的債券提供擔保,戰勝的協約國也提供部分擔保,美其名為雙重保險。所有發行的債券中,10億英鎊用於償還戰爭賠款,其餘則留做戰敗國的戰後重建。這一債券應被視為貸款的最優評級的抵押品。

不可諱言地,凱恩斯是想站在全球金融中心和倫敦債券市場的領導地位試圖一次解決了戰爭債權債務問題,不愧是英國代表的智多星,他想出來了一箭三雕的計謀。首先,德國和其他戰敗國會被巨額的戰爭賠款壓得喘不過來氣,如果通過發行債券償還賠款,能夠讓它們稍微松一口氣,而且能得到資金養活 自己的人民和戰後重建的契機。

其次,歐洲各國在戰後資金極為短缺,倫敦債券市場幾乎是一攤死水,連買進口品的錢都沒有,更談不上支援出口部門發展的資金。有了戰爭債券做為貸款的抵押品,歐洲的銀行信貸很快就能恢復過來,經濟亦會迅速復蘇。

最後,美國也並非毫無利益,它需要找到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如果歐洲能夠儘快恢復元氣,對美國的出口也是一個長期利多的消息。

即便是天縱英才的凱恩斯,他提出了真正能夠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戰爭賠款方案,但情勢比人強,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凱恩斯一石多鳥的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其實端看美國華爾街的態度了。

時任英國首相的大衛·勞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把凱恩斯的方案立馬轉交給美國談判代表。美國的回復很快就回來了。果然不出所料,華爾街巨頭湯瑪斯·拉蒙特(Thomas LamontJ. P. 摩根的合夥人)是美國代表團裏的金融專家,對凱恩斯的方案根本不屑一顧,他說這一方案從概念上講是站不住腳的,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是不可行的。,他批評凱恩斯的方案簡直是無一是處,棄之如敝屣完全不留餘地。

威爾遜總統給財經顧問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華爾街投資鬼才)的信裡說出了他真正的擔心:我意識到這些嘗試是為了把我們跟一個搖搖欲墜的歐洲捆在一起,把我們變成為一條繩子上的炸猛。現在就指望你來幫我挫敗他們的計畫了。其實, 根本不需要總統先生的提醒。美國財政部和華爾街銀行家們壓根就沒有打算和歐洲合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歐洲的問題是他們自己要解決的,美國越是幫他們,他們就會得寸進尺越依賴美國,幹嘛沒事要幫歐洲的忙。

美國有理走遍天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它不僅拒絕了凱恩斯一石多鳥這一建議,反而利用債務的責任變本加厲地壓制英國。美國提供英國貸款的利率,最後計算結果是英國的利息負擔相當於法國的2倍、義大利的8倍。

19195月份,凱恩斯終於看到了巴黎和約最終妥協後的草稿。他大吃一驚完全不敢相信結果會是如此。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凱恩斯說,巴黎和約草稿中關於戰爭賠款的條款是不可行的, 幾乎在每一個方面都極其不明智。這時候,眼見大勢已去,凱恩斯立即搬出了代表團下榻的酒店,在巴黎郊區找了處公寓躲了進去。凱恩斯的偉大方案無疾而終,他的努力付之東流,這才感到自己和大英帝國根本無法改變歷史的洪流:要麼隨波逐流,要麼急流勇退。為此他患上了神經衰弱,整夜整夜地難以入眠。凱恩斯告訴朋友,自己去意已定,他已經向財政部遞交了辭呈。

191968,凱恩斯回到倫敦。從8月起,凱恩斯躲在他的好友格蘭特在東薩塞克斯郡查爾斯頓的一間農舍裡。每天早上吃完早飯,凱恩斯就伏在書桌前兢兢業業地寫作,一直寫到中午。下午,他會讀讀當日報紙,拿著鏟子和園藝剪,在花園裡精心地除草。下午茶後,他又坐下來,給親朋好友們寫信。凱恩斯總計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他滿懷激情和憤慨地寫下了《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這本書,發表後一時洛陽紙貴,社會菁英們爭相閱讀廣為流傳。

凱恩斯在這一本新書中針對新一代歐洲人提出了嚴峻的預言,他說"如果巴黎協議我們的目標是為了百廢待興的中歐以及戰爭後對德國的復仇計畫,我敢大膽的預言這些都將會是大海撈針,徒勞無功的。眼前沒有任何比軍隊的長期煎熬和革命的心灰意冷更刻不容緩的事情了,在此之後,戰爭的恐懼轉眼即逝,人們很快地對戰爭後期的恐懼忘得一乾二淨,到最後戰爭勝利和我們這一代人的文明進步發展將遭受到毀滅屍骨無存了。"

凱恩斯的大膽預言不幸言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也就此被點燃。遺憾的是,人們的確很快的遺忘了戰爭的恐懼,但德國人沒有忘記戰敗賠款的恥辱。於是,恰如凱恩斯所預言的,不到30年,歐洲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很不幸,卻被他說中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