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9.標題.繁體.760.300.jpg

華爾街機會主義者

 

話說此時,華爾街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非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莫屬了。這時候擔任資深合夥人兼執行長職缺的是一位溫文儒雅的美國南方商人,名叫威迪奧•凱琴斯(Waddill Catchings)。

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1904年的畢業生,他也是亞瑟・薩克斯(Arthur Sachs,高盛創辦人之一Samuel Sachs之子)哈佛同學兼好友。在進入高盛公司之前,凱琴斯的經歷非同凡響且近乎傳奇。他出生於田納西州賽沃尼(Sewanee, Tennessee),曾經是美國一家鋼鐵公司總裁,同時也擔任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顧問。美國商會是以企業會員為主體的美國遊說團體,雖然商會並非是美國聯邦政府機構但是與政府各部門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身為美國商會的顧問之一,這使他遊走在政商關係之間如魚得水。

        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歐洲各國家戰後一片廢墟,正如凱琴斯的預期一般,美國獨善其身未受到戰火的摧殘並且則逐漸興盛起來。戰後凱琴斯極度樂觀看好美國經濟金融發展態勢一片光明。凱琴斯的信念如同狄更生說過的名言:「機會不會上門來找;只有人去找機會」,他完全就是一位機會主義者。因此,他經常在主流新聞媒體上發表經濟成長循環(economic growth and cycle analysis)的哲學,順應潮流抓住時代的趨勢,他說:美國正將從衰退步入繁榮期的景氣擴張循環的步調了。

不僅如此,為了大量傳播景氣樂觀預期的理念,他還將這樣的理論通俗化、普及化。這時候,凱琴斯和一位哈佛大學同窗威廉·福斯特(William Trufant Foster)一起寫作共同出版財經書籍,持續不斷地討論經濟理論與市場的關係,並且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圖表解釋,共同出版了許多書籍極具煽動性且鼓動人心的書籍,例如「貨幣與獲利」(Money and Profit)、「走進富裕之路」(Road to Plenty)等,聲名大震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成為財經暢銷書。

在他們的書中汲汲營營的闡述著發財的理念,他反對學術教育脫離生活現實,比如說教授們總是頭頭是道的告訴學生他們的理論從長期來看是正確的,但凱琴斯認為是人們感興趣的卻是短期利益,等待機會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因此,他別出心裁起手尋求一個經濟理論搭配實踐的辦法,企圖影響投資大眾的心理,他要讓投資大眾坐而思不如起而行,抓住時機放大膽投資。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崛起的第一桶金,戰後的歐洲一片廢墟還在收拾殘局,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是一片欣欣向榮、歌舞聲華。經濟金融繁榮之下,大家的投資心態傾向於樂觀態度。無論如何,由於凱琴斯抓住一般大眾的投資心態,他的一番言論獲得很大的迴響,從此盛名遠播。此外,凱琴斯著作出書和發表文章影響輿論,讓他成為一位十分受歡迎的經濟學家,但他並不依賴理論墨守成規,他認為商業經營之道就是快速多變,迅速地從不盈利部門轉移到能夠賺錢的領域。他更是大膽預言,商業繁榮週期已經不存在了,宣揚美國經濟將有可能無限繁榮下去,語不驚人死不休。

雖然凱琴斯的這些樂觀思想與高盛傳統的保守主義哲學幾乎背道而馳的,但他各方面的優勢、背景與學識無可挑剔,尤其是他那種樂觀而又自信的態度,在氣勢上往往令人折服,使他成為當時接替亨利的最適合人選,被其他合夥人認定是繼亨利・高曼(Henry Goldman)之後又出現的天才型合夥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威迪奧•凱琴斯(Waddill Catchings)加入高盛,一舉將冬眠中的證券承銷業務從戰爭冬眠中重新喚醒起來。戰後這個時機點,倫敦金融市場才剛從廢墟裡匆匆啟動,卻恰恰是美國紐約華爾街崛起年代的來臨而獨領風騷。此時,歐洲進入戰後復甦期,美國經濟卻是一片欣欣向榮,大量的工業製品、新興建設、新創科技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帶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而美國工業馬上就要經歷一場歷史上最激烈的企業併購(Merges & Acquisitions)浪潮。凱琴斯運用其相當廣泛的人脈關係,參與了許多公司的併購案件,比較著名的例如:位在紐約的國家乳品公司(National Dairy Products)、位在匹芝堡的瑞克・麥江肯乳品公司(Rieck McJunkin Dairy Company,就是後來的卡夫食品公司Kraft Company) ,還有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的併購案、麥斯威爾咖啡公司(Maxwell House Coffee)的併購案。

伴隨著這些公司的成長之路,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都是高盛的忠誠客戶。與此同時,高盛合夥人出自於金融專業經驗,也持續不斷地成為那些企業的董事成員,不時地提供金融專業諮詢,更加強了彼此間的合作關係。在凱琴斯樂觀專業和充滿激情的領導下,高盛公司其他的合夥人逐漸恢復了信心,戰後高盛的業務也逐漸步入正軌,開始穩步增長。

        除了國內的承銷業務外,高盛也逐漸將觸角伸出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國外金融業務以及交易性、套利性的外幣業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漸被聲譽日隆的名氣給衝昏了頭的凱琴斯和合夥人之間的關係卻開始悄悄緊張起來。首先,華特・薩克斯(Walter SachsSamuel Sachs之子)認為凱琴斯在取得成功的同時,在他的領導風格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專橫霸道與冷酷無情。不僅如此,感受最深的反而是把哈佛同學凱琴斯引進高盛公司的亞瑟・薩克斯(Arthur Sachs,華特的兄弟),雖然他常駐在歐洲處理業務,但他也覺得凱琴斯自從踏入高盛後態度改變得截然不同,不僅負才傲物更是獨斷獨行,完全無視於其他合夥人的建議。

這段期間亞瑟遠在歐洲大陸,雖然他的擔憂並沒有引起和其他合夥人的注意,但是眼見凱琴斯不斷對他自己的地位得寸進尺,提出各種的要求,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凱琴斯,見微知著使得亞瑟深感憂慮。即便如此,華特由於顧及兄長亞瑟委曲求全的態度,同意了凱琴斯在股權比例方面的許多要求(雖然事後懊悔萬分),不斷的妥協讓步。

到了1928年,凱琴斯已經擁有了高盛最大的股權比例,成為了高盛公司最有權力的實質領導者,一副意氣風發的模樣。高盛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他說了算!

無論是在二十世紀1920年代或是二十一世紀2007年代,貪婪的投資心態永遠存在,咆哮金融浪潮總會吸引不斷投入的資金,瘋狂地有如飛蛾撲火一般。即便凱琴斯的言行作為囂張跋扈,但若沒有1929年全球股市風雲變色的機遇,因緣際會,他成為了紐約華爾街投資銀行業與高盛公司有史以來最惡名昭彰的執行長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arrow
arrow

    任方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